李 玲
(廣西梧州財經學校,廣西 梧州 543000)
近幾年來,社會媒體報道有關心理健康問題的事情越來越多,小到學習、生活問題的困擾,大到自殺、犯罪。反思這一現象,其重心無不都落腳在心理健康方面。這類事情隨處可見,這類案例亦觸目驚心。面對這種事情,當代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確實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當然,心理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也不容置否,人們的憂慮亦是有根有據的,因為,心理健康并不是個體直接應對社會的結果。家長在迎接了孩子“生命”的誕生之后,是否也注意到了孩子“心理”的誕生和發展,教育是否把心理健康列入人生的課題進行關注和研究。這些問題往往都與個體心理的發展不無關系。那么,面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應該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需要加強研究的課題。
教育部早在1998年就在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隨著新的教育理念取代傳統的教育思想,人們逐漸認識到:學校不再是傳播知識的場所,它還肩負著培養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任。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既有助于學生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又有助于學生以后更能適應社會生活的發展要求,同時這也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環節。
一是,學生個人成長的需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年齡一般屬于青春發育期。他們是生理上的成人,心理上的準成人。他們總的心理特征是正在走向成熟而未完全成熟。這時心理素質對他們來講尤為重要,因為心理素質好的學生普遍體力好,精力充沛,注意力容易集中,情結穩定,樂于與人交往,行動靈活,對事物的關注具有持久性,在思維、自我意識、社會化等方面,其認識、情感、言行應該符合他的年齡特征。而在長期焦慮、憂愁、悲傷和壓抑,有可能引起失眠、胃疼、內分泌失調,甚至精神分裂等。因些,心理素質的提升有助于學生的身體健康,對學生的個人成長有重要作用。
二是,學生順利進入社會的需要。未來社會競爭更加激烈,擁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在競爭中掌握主動,實現自我的潛能與價值。隨著就業形勢的嚴峻,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中職教育應當對學生未來職業所要求的心理素質進行針對性培養,如自我管理能力,職業態度,職業心智,職業情商,專業人員的心理素質。也就是在中職學生進入社會前,要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全面的系統的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使中職學生擁有健康的職業的心理素質,堅定信心,克服困難,適應就業市場環境,在成功,失敗,榮譽和挫折面前,保持平靜的心態,從而使學生走向社會更有信心,心理更加成熟。
三是,學校發展的需要。教育部《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明確規定,中等職業學校要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這人才不但是要有能力,還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因些,從新生進校的第一天起,學校就開始用培養人才的理念培養學生,對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經常舉辦就業政策、就業技巧、就業禮儀、就業心理等講座,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心理上有所準備,真正為社會輸送能力素質強,身心健康的人才做好準備。從而不斷提高學校的在社會上的信譽,也是為學校更好發展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競爭機制的導入,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的心理活動較之以前更活躍、更復雜。大量的新的社會刺激對人們的心理素質威脅越來越大,這也是中職學生心理素質低的主要因素。
一是,家庭教育的影響。從家庭因素看,一方面,優越的家庭條件、父母過分的溫存和加倍地呵護使孩子經不起任何挫折,產生了脆弱的“草莓心態”、“兒童心理”;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變化,人們競爭意識的增強,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又不斷升高。家長的期望在沒有轉變為孩子的內心需要,甚至與其需要相沖突時,最容易引起孩子的精神壓力而導致種種心理問題的產生。在高考指揮棒的調遣下,學校和家長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采用應試教育的方法,只重視智力教育,而沒有將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滲透到其中,忽略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
二是,社會環境的影響。市場經濟中的激烈競爭在促進社會各方面飛速發展的同時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工作壓力使人感到精神壓抑、身心疲憊。這時他們的心理素質也是伴隨著個人的成長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由于忽視了對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使中職學生不能正視社會不良現象,不能變壓力為動力,不能很好地爭取和把握社會機遇。
三是,心理教育的缺失。心理教育是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重要內容。但有的心理教育如同虛設,開展很少,甚至不開展。這心理教育無論是對于職業教育中的在校學生、剛剛畢業的中職學生、在崗的職工還是下崗的需要再就業的人員,心理教育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大問題。如果他們不具備一定的心理知識,沒有過強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懂得變通和緩解壓力的話勢必造成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不但不利于就業,還會給他們個人和社會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富士康職工跳樓自殺案例以及時有耳聞的大學畢業生自殺現象就是很好的佐證。眾多的案例證明,職業教育和培訓中的心理教育缺失不利于促進學生就業。
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和社會的迅速變革,使得中職學校學生以前沒有多少心理健康問題的特殊群體也面臨著很多的社會心理壓力,在學校的學習、家庭的生活和以后社會適應等各個方面都必然會遇到種種困難和挫折,因此,如何在中職學校學生中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一是,要幫助學生健全意志品質。要幫助學生健全意志品質就要從培養學生有“慎獨”的習慣開始。“慎獨”是一種高度自覺的道德修養,它是指一個人獨自居處的時候也要謹慎地注意自己的內心和行為,防止有違背道德的思念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
二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增設心理輔導課程和心理輔導專門活動,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保健意識和經驗,并授之以自我應對與調節的技能和技巧。這不僅可使個體保持經常性的心理健康狀態,同時也是為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創造了基本的條件。心理輔導與其配套活動講求的就是對當事人的協助與服務,而最終目的則是助人自助,教人自我完善,保持相對長期的健康狀態。更為重要的是,心理輔導類課程因其貼近學生的需要,貼近學生的實際,就已開設此課的學校來看,亦是大受學生歡迎的。
三是,要開展好各種心理活動。要建立學生的各種支持系統。支持系統包括父母在內的親人、朋友、同學、鄰里等各種友好關系的建立。父母要真正懂得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的人格,并有良好的榜樣行為,才可以貼近孩子,成為朋友意義上的知己。因此,支持系統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講,是非常必要的。
[1]劉淳松.大學生心理素質優化途徑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5(11).
[2]楊飛.淺談新時期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及解決措施[J].教育與職業,2008(9)。
[3]張俊龍.高等職業現狀與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