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華
(開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唐山礦業分公司,河北唐山063000)
1沾益縣水源地概況。沾益縣國土面積280.79km2,山區面積2374km2,占全縣總面積的84.7%,境內多屬構造侵蝕形成的巖溶丘陵地帶,夾山間壩子。全縣水資源總量27.39億m3,其中:主水10.09億m3(地下水資源量5.14億m3,地表水資源量4.95億m3),客水17.30億m3。全縣有中型水庫3座,總庫容1.395億m3,小(一)型水庫19座,總庫容0.53億m3,小(二)型水庫110座,總庫容0.28億m3,小塘壩309座,總庫容0.11億m3,已開發利用2.39億m3,占主水總量的23.7%(占地表水資源的48.3%)。
2沾益縣水源地生態保護現狀
2.1 加強綜合治理和保護工作力度
(1)大力實施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和農村能源建設項目(沼氣池),改善了水源
地生態條件,改善了農村水源地徑流區點、面源污染。
(2)加大對庫區群眾法律法規宣傳。利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和節慶日,對水庫周邊群眾開展法律法規宣傳,提高水源地群眾對庫區生態保護的自覺性;強化對庫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日常管理,有效維護庫區生態環境安全。
(3)加強水庫管理。加強對庫區生態植被的保護,定期對水面懸浮漂流物進行打撈,對庫區管護范圍內的垃圾、雜物進行清除、掩埋,并在庫區路口和顯眼位置分別制作了警示牌和水源地保護公告碑,加強庫區保護的宣傳和巡查。
2.2 建立了初步保護法規、政策體系。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過程中,環境、水土保
持工程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對施工場地、取土區、渣料場進行綜合治理。在水庫庫區及周邊山林進行劃定區域實施封禁管理,設立專職護林員進行管護。制定《水庫庫區生態環境管護辦法》、《水庫庫區林政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
2.3 形成了相對完善的保護機制。各職能部門成立了行政執法隊伍,加大對水源地的巡查管護力度,加強對污染源的排查、防治,使水源地的生態安全得到有效保護。林業部門負責水源地森林生態安全及林地的保護;水利部門負責水庫安全及蓄水量、水質保障的日常管理與保護;衛生、環保部門負責水質監測與水源地農村污染源的防治及管理;土地部門對水源地非生產性用地進行嚴格管理與審批。執法網絡已履蓋到了全縣所有水源地的各個角落。充分發揮各部門的執法力量,實施聯合執法行動,嚴格查處和及時制止各類危害水源地安全的違法行為。
3沾益縣水源地生態保護存在問題
(1)人為活動頻繁,致林分質量差,坡耕地呈上升趨勢,生態環境質量下落。
(2)保護資金欠缺。當前,縣級財力相對簿弱,水源地生態保護無固定資金來源,多依賴于林業、水利、環保等各部門向上級爭取項目資金實施,水源地保護資金籌集面臨較多困難。
(3)部門間協調機制不完善,管護隊伍嚴重不足。當前,還未建立起統一協調管理機構和行之有效的水源地保護監督機構,水利、林業、環保、農業、國土資源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能范圍管理,行政問責制度難于落到實處,治理措施難以形成有效體系。各職能部門在執法過程中缺乏聯動,對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不夠。
(4)受益者生態保護和補償意識淡薄。長期以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利益,造成了環境資源的極大破壞和浪費,忽視了對水源保護區居民生活水平的關注,受益者對生態補償責任意識淡漠。保護者缺乏積極性,水源地群眾得不到相應的生態補償,對水源地生態保護的積極性不高,濫采沙石、亂砍濫伐現象較突出。
4建議與措施
4.1 轉變觀念,建立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
(1)轉變觀念。由被動的"誰污染誰治理"的理念向主動的"誰受益誰付費"理念的轉變,直接受益者付費補償。正確處理好上下游之間的補償和部門與部門之間的補償關系,由經濟比較發達的下游地區"反哺"上游地區,對下游地區利用水、森林資源的,在相關產業的稅費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上游地區生態補償資金來源。制度創新,由于生態環境資源的公共物品屬性,由政府購買生態效益、提供補償資金,政府利用經濟激勵手段和市場手段來促進生態效益的提高。明確補償主體,確定各方的權、責、利,水源地生態補償補償方為水源地生態受益者,除應交納的水資源費、污水處理費等外,還需增加水源地生態補償費。補償對象為水源保護范圍內的居民,按照各自的付出和得益確定補償數額。做好成本、效益核算,制定合理的補償標準,在水源地保護成本的基礎上,考慮用水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結合各用水單位的承受能力制定出合理的補償標準。
(2)加大水源地生態保護和補償資金的籌集力度。利用BOT (Build,Operate,Transfer)融資方式融資。在BOT方式中,政府部門與私人公司或項目公司簽訂特許協議,授權承擔該項目投資、融資、建設、經營、維護,并在一定期限內移交。特許期內,項目業主向項目的使用者收取適當的費用,特許期滿后項目業主須將該項目無償移交于給政府部門。利用BOT方式開辟建設資金來源渠道,加速資金籌措。實行市場化運作,提高原水水價,提高水資源費,加大政府專項資金投入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征收生態補償稅,建立生態補償專項基金,增加水源地生態補償的資金投入。多渠道籌集社會資金,積極吸收各種形式的民間組織、金融機構、企業集體、環保社團以及個人對水源地生態保護建設的資助和援助,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關注和參與水源地生態補償。
(3)加強政策支持,構建生態保護及補償體系。采用直接補償和間接補償,構建以政府為主、市場為輔的生態補償體系。將資金補償、實物補償、政策補償和智力補償有機地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地開展水源地的生態補償工作。加強"造血型"補償,應用 "項目支持"的形式,形成造血機制與自我發展機制,增強自我積累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自來水費中收取的反哺資金,直接用于水源地區直補和管理與保護工作。資金使用前期全部用于水源地區的保護整治,后期按3:7的比例,用于水源地保護區整治和對因保護水源地而受損的群體直補。
(4)理順水源區生態保護及補償的組織管理體制。把水源地生態保護工作納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建立統一領導、分工負責的工作機制。成立生態保護委員會,統一領導和協調水源地生態保護工作,促進各部門的相互溝通和通力合作,部門聯系、上下聯動,提高有關部門的工作效率,及時有效地解決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加深研究、制定保護政策、辦法和工作制度,管理補償基金,聯合各部門執法力力量,落實人員經費,定期對水質、水量進行監測,兌現水源地居民生產生活補助,監督水源地群眾履行約定義務。
4.2 加強水源地環境保護宣傳和教育
(1)強化水源區生態保護的宣傳教育,樹立全民環境意識。要加大宣傳力度,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提高全社會的水源區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通過在學校、社區、農村、企業等范圍組織開展環境教育活動,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水源區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
(2)通過開展"環保宣傳下鄉"、"大學生志愿者社會實踐活動"、"小手拉大手,共同呵護美麗家園"等形式,大力宣傳環保科普知識,動員廣大農民群眾積極參與水源區生態保護行動。
(3)培養和培訓一批科技人才,帶動水源地區群眾"科技興農"、"科技興水",開展以保護水源區實用技術和科普知識為主的培訓,傳授一技之長,使水源區群眾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共同致富。
(4)抓好"環境教育基地"、"生態示范基地"的試點建設。選擇水源區內有代表性的村落或生態產業,探索環境教育基地和生態示范基地的創建工作,加強環境科普教育、宣傳環保理念,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
(5)深入開展環境警示教育。為促進全社會對水源區環境問題的關注,提高公眾的環境憂患意識,增強各級領導干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自覺性,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方法,通過事例警示人們,充分認識水源區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4.3 健全水源地生態保護督考機制。健全水源地生態保護監督考核機制,激發決策者對水源地生態環境建設熱情,懲處不作為行為。健全生態補償績效考核評價制度和獎懲制度,完善監督機制,廣泛吸納相關方面的專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媒體及公民參與,加強監督。
[1]孫金華,黃海艷,周綱.水源保護地生態型社區建設的思考[J].江蘇水利,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