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洲瓊
(四川省巴中市農業局,四川 巴中636000)
豬肉“瘦肉精”、幼兒奶粉與雞蛋含“三聚氰氨”、海南毒豇豆等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在國內頻頻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焦點,市民討論的熱門話題。農產品質量安全關系到廣大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關系到農業結構調整,關系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影響社會和諧和安定,影響我國農產品國內國際貿易與國際聲譽形象。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成為現階段農業生產的重要工作。地處四川盆地東北部大巴山系米倉山南麓的巴中市,其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高,監管滯后,亟待提高。研究、探討巴中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對提高巴中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障農產品消費安全、發展現代農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自2003年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以來,巴中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取得了較大成效。
(1)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已是巴中市政府和相關部門年度工作目標的重要內容。巴中市政府建立了目標責任考核機制,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無公害認證和農產品市場監測等項內容納入對各縣區考核內容之一;市農業局把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目標任務分解到各個縣區農業局、局屬各單位,做到了“目標任務、分管領導、責任單位、保證措施、工作標準”5落實,并實行責任追究制度,進一步提升了考核檔次,加大了監管力度,強化了工作責任,有效防范了質量安全事故發生。
(2)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基本建立。依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辦法》的相關規定,巴中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于2009年4月首次通過“雙認證”,取得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合格證書”和“資質認定 計量認證證書”。2011年年初,市農業局設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同農業行政執法大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統籌負責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日常監管工作。巴州區、平昌縣、通江縣、南江縣4個區縣均已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與市檢測中心相對接。
(3)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檢測工作常態化。自2009年市檢測中心通過“雙認證”以來,連續3年開展例行監測工作。每年年初制定例行監測方案,共在3縣1區的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隨機抽檢農產品2400個,其中蔬菜樣品1910個,食用菌樣品460個,水果樣品30個。檢測項目67200個。總體合格率由3年前的97.3%穩步上升到現在的98.8%。
3.1.1 農藥化肥污染
農藥是指用于預防、消滅或者控制危害農業、林業的病、蟲、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調節植物、昆蟲生長的化學合成,或者來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質的一種物質或者幾種物質的混合物及其制劑。近年來,農藥的廣泛應用大幅度提高了農作物產量,但農藥施用不當或濫施,污染了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進而直接危害到人類健康。巴中地處偏遠,農民文化普遍不高,耕種農作物科學專業知識匱乏,農藥施用方法不科學、違規使用禁限農藥的現象普遍存在。
化肥除含有農作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元素外還含有少量的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會在土壤中殘留并積累,對土壤環境造成長期的污染,進而污染農產品并危害人們生命健康。
3.1.2 畜禽糞便污染
巴中是一個農業大市,近年來,農村畜禽養殖業得到較快發展。然而這些畜禽糞便至少有3/4以上未處理就直接排放。糞便進入水體或滲入淺層地下水后,大量消耗氧氣,導致其他微生物死亡,特別是含有抗生類污染物滲入農業土壤,進而通過農作物進入食物鏈,從而產生“有機污染”。
3.1.3 農村生活污染
農村生活垃圾的成分呈多樣化,除了常見的塑料制品外,許多城市生活垃圾向農村運送擴散,而巴中農村都沒有垃圾填埋處理場地,廣闊的天地成了天然的垃圾排放場,嚴重污染了土壤、水和空氣。
3.2.1 監管力量不足
市、縣區、鄉鎮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人員總量不多,市級農產品檢測中心僅有8人、多數縣區3~5名、鄉鎮1~2名,專職監管人員更少,面對眾多且缺乏規范的生產主體,顯得勢單力薄,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顧此失彼。
3.2.2 監管手段不多
因人力、財力受限,農業部門的巡查、檢測等難以全覆蓋,尤其對非“三品”生產主體的監管缺乏日常監管手段;由于法律法規不盡配套,在監管實踐中對違法違規主體實施處罰難以到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情況突出。
3.2.3 管理職責不清
當前,巴中市農產品生產經營管理依然沿襲著計劃經濟時代的模式,農工商分離,產與銷脫節。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權限分散在農業、工商、環保、衛生、質監等不同部門,各自都依據相應的工作職能和行業法規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檢測。多頭管理導致了部門職責不清,主體責任難以落實,管理脫節,不利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開展。
3.3.1 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滯后
一方面檢測機構基礎薄弱。由于巴中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2009年才首次通過“雙認證”,起步較晚,基礎薄弱,與巴中這個農業大市的地位不相符合,不能滿足農產品生產全程質量安全監管和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需要。另一方面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質量安全自檢能力薄弱。全市的批發農貿市場僅有1家配有快速檢測儀,超市僅有3家配有快速檢測儀。且由于缺乏有力的督管,自檢工作時斷時續,農產品安全在銷售環節上根本沒得到保障。
3.3.2 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設缺乏合力
涉及農產品安全監管職責的有近10個部門,各部門之間信息不溝通、相互扯皮。這種多頭執法不僅使很大一部分力量在相互推諉中消耗掉,而且造成技術標準重疊、交叉甚至技術內容矛盾的現象。
3.3.3 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建設認知度低,流于形式
巴中市農業系統有5個質檢機構,只有市檢測中心通過了認證,其余3縣1區的質檢站均未認證。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整體規模較小,認知度低;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在巴中乃至全國都還算屬于新生事物,加上宣傳力度不夠,導致企業和消費者對其認知程度不高。
農戶在提高農業與農產品環境質量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巴中地處偏僻,發展滯后,農戶受教育水平比較低、難以進行科學的生產。因此,必須加強對農戶的宣傳教育和生產技能培訓,增強農戶的環保意識,提高農戶的生產水平。
4.1.1 科學使用農藥
(1)要注意區分防治對象,有針對性地用藥。
(2)要注意掌握最佳防治時期,對害蟲的防治以蟲卵期或幼蟲始發期最為有效。
(3)要注意不要隨意加大用藥濃度。配藥時不按比例,不用專門量具,只用瓶蓋或其他非標準器皿,沒有數量概念,一般都大大超過規定的濃度,不僅造成浪費,而且容易發生藥害,同時,也使病蟲的抗藥性增強。
(4)要注意不要長期使用單一品種。長期使用某種農藥,會讓病蟲產生抗藥性,造成惡性循環。
(5)要注意區分高效與高毒農藥使用。目前優質農藥正向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方向發展,而不少農民誤認為毒性高效果就好,結果往往造成人畜中毒,為此,應正確區分高效與高毒農藥的使用,保證用藥安全。
4.1.2 推廣科學施肥技術
科學施肥就是要做到“缺什么補什么,吃飽不浪費”,遵循土壤、作物、肥料三者之間的依存關系,以肥料與綜合農業技術相配合為指導原則,產前確定施肥的品種、數量、比例以及相應的科學施肥技術,是實現高產、優質、高效、土壤培肥、提高化肥利用率、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
4.2.1 加強建設檢驗檢測機構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是實現農產品從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農業安全生產規程到農產品市場準入等“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管理的重要保障,是有效防止有害有毒農產品進入市場、防止發生食用農產品急性中毒、提高巴中市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措施。市、縣各級都要充分認識到重要性。
4.2.2 提升檢測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
巴中市(縣)專職檢驗檢測人員中具高級以上技術職稱的5人,僅占總數的16.7%。在實際工作中,凸顯出檢測知識儲備不夠,專業不專,同時缺乏深入的專業學習和培訓。為保證質量體系持續有效性和適應性,必須對檢測人員進行全方位培訓,如法律法規、質量意識、檢測技術和管理知識水平培訓等,不斷提高檢測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檢測水平,造就一批精干、高效、懂業務、懂法律的農產品質檢隊伍。
4.2.3 爭取各部門支持
要積極爭取財政、計劃、編制、科技等部門的大力支持,盡快完善機構,充實人員,增加投入。
4.3.1 積極創建“三品一標”
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是政府主導的安全優質農產品公共品牌,雖有其各自產生的背景和發展基礎,但都是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戰略選擇,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標志。巴中市需不斷強化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主體地位,采取召開現場會、出臺激勵政策等措施,引導申報“三品”認證,形成區域公用品牌。依托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和行政執法大隊開展農產品監督抽查活動,督促“三品一標”獲證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措施和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嚴厲打擊偽造、冒用“三品”包裝標識等違法違規行為。
4.3.2 建立嚴格的質量追溯制度
對生產農產品的農戶,實現嚴格的戶籍編碼制度,一戶一碼,不管生產任何農產品,都使用政府統一配發的、唯一的編碼。每批產品上市,都必須加貼編碼及產品采收日期。同一采收日期的產品為同一個批次。對經檢驗部門檢驗的,還應附帶檢驗合格證書。追溯制度的建立,一是為了在發現質量問題的同時召回該批次產品而不影響其他批次產品,二是有利于責任追究。
4.3.3 嚴格實施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
巴中市雖然啟動了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但并不完善。需將企業自檢與主管部門抽檢相結合、快速檢測與定量檢測相結合,重點檢測基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經營農產品的超市,嚴格把好上市關。
4.3.4 整合資源
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發展“十二五”規劃》和《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為契機,巴中市爭取到總投資1000萬元的市級綜合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檢測中心建設項目。可利用該項目充分將農業、畜牧、水產現有資源進行整合。資源整合后,明確責任,制定統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地方標準,引領行業迅速發展。
[1]金發忠.農產品質量安全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2]李善君.關于巴中農業的現狀與思考[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2e6f2ed684254b35eefd346d.html2011
[3]張艷麗,劉東生,徐 哲,等.中日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控制與管理體系比較研究[J].世界農業,2010(11):36~40.
[4]闌多鈺.新形勢下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對策探討[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1(22):10~12.
[5]農業部.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EB/OL].[2010-10-25]http://wenku.baidu.con/view/68117b26af45b307e8719785.html.
[6]佚 名.農產品質量安全發展“十二五”規劃[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1(5):5~9.
[7]錢 芳.淺談加快市縣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的對策與建議[J].河北農業科技,2008(5):4~5.
[8]崔野韓,許學宏,陳 能,等.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能力調查與對策研究[J].農業質量標準,2005(3):29~32.
[9]郭小英,熊冠華,黃嵐嵐,等.南昌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現狀與發展對策[J].農技服務,2009,26(1):150~151.
[10]鄧國取,張朝暉.洛陽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研究[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農學版,2004,24(2):73~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