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博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110034)
我們所說的新時期教育技術的發展,并不僅僅局限于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變革,更加強調的是教育思想和觀念的改變,教育理論和教學思想都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從客觀的角度評價教育技術的發展和演變,有助于我們全面認識現代教育技術,并且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新時期的教育技術在教學手段方面主要運用的是計算機網絡教學,近年來隨著多媒體設備的發展,以前無法實現的教學設想,現在都成為了可能,計算機輔助教學、計算機網絡虛擬技術的廣泛使用使教學設計開始走入自動化;我們知道,知識不僅僅是通過教師傳授得來的,而應該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受到各方面有利的刺激與引導,對知識更加充分的吸收和利用,新時期的教育技術正是在這樣的需求下應運而生。
哲學上的價值強調的是客體的有用性, 即事物能滿足人體的需要;同時,價值也可以來源于人的主觀愿望,教育技術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育技術的教育價值主要在于運用最先進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習者更好的學習。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普遍,它使教學活動發生了很大變化,最明顯的就是教學環境的改變,它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能讓學生隨時隨地學習,也提供了引人入勝的影像音頻資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教育技術的教育價值是不容小覷的。
教育技術的人文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1) 新時期教育技術的使用使得資源可以共享,促進了師生以及同學之間的交流,增進了情誼, 為學習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提高了學習效率;(2)“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教育技術的使用是站在學生和老師都能接受的角度,順應學生的個性發展差異,因材施教的,能讓學生充分認識自己。
教育技術的發展依托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因此,教育技術是一個具備高技術含量的發展項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教育技術的發展必定帶來商業經濟的發展,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3.1.1 主體因素
主體因素是影響評價的最主要的因素, 它包括主體的認知水平、情感以及主體的社會角色和地位等, 當主體身份為群體或者個人,角色是教育技術的實施者還是參與者又或者是管理者,以上情況都會對價值評價有不同的影響。
3.1.2 客體因素
一方面,教育技術作為評價的客體,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客體有不同的形式,那么評價指標也不會相同;另一方面,評價價值也在發生變化,原先被認為有價值的東西,現在可能被認為無價值,同樣,原先沒有價值的,反而現在可能具有了一定的價值,這些改變都會影響到對教育技術價值的評價。
3.2.1 有助于構建學習型社會
新時期教育技術的運用充分拓展了資源,它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預示著學習不再是特殊人群的權利,而是廣大的人民群眾普遍享有的一項福利, 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 新型教育技術的使用宣布全民學習的時代已經到來,它使整個社會處處都具有學習的條件和資源,使社會成為了一個學習的大系統,因而,新時期教育技術的運用是教育事業的里程碑。
3.2.2 是實現教育平等的最優方式
教育平等問題的產生是因為社會提供的資源無法滿足每個社會成員的需要,因而要解決教育平的的問題就要優化教育資源,教育平等分為三個階段,即起點、過程和結果的平等。新時期教育技術的運用優化了資源,實現了遠程教育的可能性,它引起了教育環境的改變,網絡教育應運而生,這樣,整個社會的學習資源就達到了共享的目的,人人接受教育的資格平等,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為實現真正的教育平等提供了物質基礎。
3.2.3 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實現了學習的充分自主
現代教育事業的目的是為國家培養適應祖國未來發展的人才,強調了人的主體意識,。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沒有選擇的權利,老師叫什么,學生家要學習什么,而新時期教育技術的運用讓學生有了自主選擇的權利,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使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與外界交流溝通,主體意識更加強烈,對外界和對自己的人質又上升了一個層次,因而,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給予了學習者選擇的權利,體現了學習的充分自主。
3.2.4 對促進教育交往方式多樣化具有重要意義
教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為師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擴大了教師和學生的學習機會,提供了大量的學習資料,同時,能讓師生在這個平臺上進行信息交流和反饋,增加了老師和學生的互動機會。 教育技術在促進教育交往方式多樣化上具有重要意義,其主要表現如下:一是創建了虛擬空間,促進學習;二是讓研究性的學習變得更加簡單;三是可以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創造性思維。
回顧教育技術的發展歷史,傳統的教育模式正在被新型的教育技術所代替,主要依托于計算機網絡教學的新時期教育技術為整個社會創造了巨大的價值,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在教育技術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我們應該共同努力,促進教育技術更快更好的發展,為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1]祝智庭.關于教育信息化的技術哲學觀透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12(2):11-20.
[2]喬立恭.教育技術學的另類解讀與詮釋(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3,12(11):13-17.
[3]南國農.教育技術學科建設:中國道路[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