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煜,刁 靜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南陽473000)
新城區的建設一般是在大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達到較大規模時產生的,新城區建設產生的時期往往是區域經濟穩定增長,大城市規模持續擴大,或者是快速城市化的時期。城市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基礎設施更新的速度在不斷加快,當城市更新的速度超過某一個臨界值,在現有的城市建成區外另建一座新城就產生了潛在的可能性。以這個臨界值為拐點,新城建設的凈效益將大于舊城改造的凈效益。如果城市發展速度超過這一臨界值后,仍然采用向外蔓延的發展模式,城市運行的成本就會快速上升。
當前,南陽市正處于城市化發展加速的時期,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應不斷地利用現有成本比較低的優勢,才能解決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大量人口進城的問題、失業的問題、三農問題、地區差異問題等,也才能解決各個地區的經濟持續增長的問題。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建設新城區不僅存在較好的經濟效益前景,而且由于大量增量土地的獲得,將對擁擠的老城區起到疏解作用,在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整個城市運行中都將取得較高的回報,并且順應了城市今后發展的各種需要。
城市空間擴張的方式可以歸納成這樣幾種類型,這些不同的發展類型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適合于不同城市發展的條件和需要。
(1)圈層式發展。城市周邊在自然地形和人為設施等對城市不構成制約的條件下,城市向四周擴展,形成同心圓的圈層式發展模式。這是城市發展相對比較經濟的模式。這種狀況對中小城市比較適合,而對大城市不適宜,南陽市城市規模已經較大,人口規模已過百萬,再采取此種發展模式將會引發大量的城市問題。
(2)城市定向型延伸。城市受外圍條件制約或者沿著特定的城市設施(如交通線)向城市外圍的特定方向擴展。
(3)飛地式發展。城市受一定的自然和設施條件的制約,跨過一定的門檻在離現有城區適宜距離的地方建設新區;或者,在城市一定距離外已有一定設施規模或人口居住,圍繞著這一地區進行新的較大規模的建設。衛星城的發展模式就屬于這一種類型,這一建設模式的初期建設成本相對較高,因為前期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較大。從現實條件來看,南陽市的發展應采取這種模式。南陽市村落較多,周邊沒有較集聚的城市設施和聚居地,因此需要建設全新的城區來帶動周邊農村的發展。從更大范圍來看,南陽市周邊存在不少縣城,為了加強同周邊縣城的聯系,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分散產業布局,也應建立全新的城區。
根據河南省的城市化發展戰略,南陽市城市人口的分布需要在南陽市主城區和其周邊縣城進行統一安排。而對于主城區而言,其進一步的發展也仍然需要有一定的空間拓展,因此,選擇在現有城區周邊開發新區也就成為迫切的需要。同時,新區的建設需要充分考慮與現有城區的密切配合,而周邊縣城的建設將在現有基礎上加強協作,但也需要有相對獨立的發展。
城市新區建設以現有城區功能的完善和提升為主要目的,在建設過程中應避免過分的獨立性,因為過于強調獨立性的城市開發,必然要以降低老城區與新城區之間的結合性為代價,這就難以在現有條件下盡快啟動新城區建設,而且會造成各自配套重復建設的矛盾。另一方面,從降低成本的角度考慮,作為豫西南地區的中心城市,老城區的商業功能還存在相當的發展空間,適宜于繼續鞏固和發展,形成未來全市的商業和經濟中心,在最小的代價下使主城區保持繁榮。對于那些在南陽市功能演替過程中十分需要,而在老城區建設又代價過高的城市功能,將由新城區來承擔,它們將包括行政管理、文化中心,商務貿易中心,新興產業以及高檔住宅等。這樣本著區域功能聯動的原則,選擇城市功能聯動的開發模式,強調新區開發的一個主要目標是承擔整個城市發展的功能補充與升級,再造一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城區。
從新城區建設的經驗來看,能夠形成城市設施比較完善同時又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城市新區,新城區的發展規模不宜太小,一般應在30萬人左右。這樣規模的與城市現有城區保持一定距離的新城區,容易形成一定的相對完善的城市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的配套,形成適宜的城市氛圍和城市生活的便利,但又不會產生過度的擁擠,同時也才有可能對老城區具有一定的吸引能力。這將是南陽市新城區建設的規模目標,從城市周邊的土地資源情況來看,也是具有這樣的可能性。
城市新區的發展往往是城市活力的一部分,承擔了城市重要的功能,對于南陽市來說,建設30萬人左右的新區發展規模,再造一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城區對于整個城市的開發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1]戴永立,郭懷成,劉 永,等.城市經濟開發新區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分析[J].中國環境科學,2004(5).
[2]沈建新.現代城市發展規劃的3要素——功能定位、產業選擇和形態設計[J].上海綜合經濟,2004(9).
[3]黃 珍,段險峰.城市新區發展的經濟學研究方法初探[J].城市規劃,2004(2).
[4]陳紅霞,李國平.開發區城市管理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城市問題,2009(12).
[5]劉 丹,吳佩華.綠色物流與城市發展戰略——以蘇州市為例[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