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惠,張 輝,魏潘紅,潘 帥,邵蘭云,尚金釗
(山東建筑大學,山東 濟南250101)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提倡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作為能源消耗大戶,大學校園的生態化定位和綠色建設刻不容緩。中國綠色建筑與節能專業委員會發起編制的《綠色校園評價標準》即將頒布實施,該標準的制定與頒布必將對我國發展綠色校園,開展全民綠色發展理念教育,加強綠色校園研究產生重要而深遠的推動作用。
作為有著建筑專業背景的山東建筑大學,在校園規劃、節能、節水、節材、環保、運行管理及教育推廣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并結合校園進行了成功實踐。筆者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提出“綠色大學”的建設理念。
綠色大學的建設是學校在實現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礎上,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導向,以科學手段在大學環境、管理、教育、發展等方面進行的規劃建設。建設過程和成果將體現教育生態化,有益于“綠色人才”的培養,促進高校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喚醒社會“綠色意識”的形成,助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清華大學首先提出“綠色教育”、“綠色科技”、“綠色校園”[1]。因此可以把綠色環境、綠色管理、綠色教育和綠色發展作為建設綠色大學的主要內容。本文以山東建筑大學綠色校園規劃與建設的實踐案例,探討綠色大學的建設內容。這不僅有利于學校本身的綠色大學建設,更有益于推動中國高校“綠色大學”的建設進程。
綠色環境主要指的是校園的硬件設施等物質條件建設。這一建設應遵循“因地制宜、綠色環保”的原則,靈活運用環保科技,建立完整的科學規劃體系。主要包括規劃與可持續發展場地、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環境質量與污染控制等方面[2]。國內相應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相對成熟,在不少高校都有成功應用的示范項目。《綠色校園評價標準》的頒布實施將對校園綠色環境建設起到極大推動作用。
山東建筑大學在十年期間把“溝壑與礫石相伴,荒草夾荊棘叢生”的荒山,建成了“生態化、人文化、現代化”的綠色校園,極大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這主要歸功于科學的規劃體系和環保技術的使用,從規劃設計施工到運營管理無不體現綠色建筑和生態社區的思想理念[3]。學校所有建筑均按照國家標準進行節能設計和建設,尊重地形,合理布置建筑景觀,將廢棄的采石場建成為生態居住園區,將荒山建成了濟南綠化最好的美麗的雪山,利用沖溝,構建立體交通和映雪湖,土方精準平衡無借土無外運,針對園區地形復雜、遠離市區、無市政排水管網等問題,對水資源進行分級利用和處理,實現中水回用、污水零排放,雨水滲透與收集,節約用水。首次將太陽能綜合技術引入到大學園區用于采暖、通風、熱水、光伏、采光等用途建成了生態學生公寓、綠色圖書館、教學樓和教工居住園區示范工程;建筑材料全部采用煤矸石、粉煤灰、黃河淤泥等環保建材;通過合理的布局為建筑爭取了良好日照,通過植物配置,結合水體、景觀,改善了園區微氣候,道路周邊通過立體綠化實現了吸聲降噪。形成了雪山、映雪湖、日月廣場、文化長廊等景觀,生態型、園林式的校園成為廣大師生讀書、治學的理想之地。
大學的日常運營需要運用科學的管理手段和先進技術,降低運營成本,節能減排。可從提高管理使用水平和增加科技含量兩方面入手。一方面,以綠色大學的標準建立相應的綠色管理制度,對管理人員和使用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使其高效率、低能耗地使用學校資源,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和重復建設。另一方面,增加管理的科技含量,實施智能管理,避免人工操作、運營很容易出現的缺位、懈怠、不可控和不可見的浪費。
山東建筑大學充分發揮山東省智能建筑技術實驗室的學科優勢,研發了能耗監測系統,研制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自控產品,建設了智能監控技術系統,實現了照明、空調、路燈、采暖和用水等的最優節能自動控制。用智能監控技術系統打造的綠色智慧校園,節能減排效果明顯,年節省資金400余萬元。該項目2010年通過住建部的驗收,專家組認為:該項目符合國家標準的要求,顯著提高了大學校園的綠色與節能管理水平,具有良好的節能環保和社會效益。
在綠色大學的建設中,綠色人文教育舉足輕重,是綠色大學能否“綠意昂人”的關鍵。綠色教育主要包括“綠色文化展示”、“綠色意識培養”、“綠色素養培育”等方面,目標是教書育人打造綠色社區。實現途徑有增設綠色教育與技術公共課程、環境與遺產解說[4]、成立綠色環保社團協會、開辦綠色大講堂、設立綠色科普基地、舉辦環保創意創作科技實踐等。
在山東建筑大學,綠色的校園孕育出綠色的文化氛圍。學校各個環保類社團應運而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環保宣傳活動,如“節水保泉,愛我泉城”活動、愛心義賣、環保文藝表演等活動。學校還定期組織綠色講堂,節能成果展,環保主題競賽,綠色設計競賽等。一系列的教育和行動增強了同學們的綠色意識,有利于大學生綠色素養的養成。
綠色大學要發揮高校在理論、科技、文化、人才等各方面優勢,以綠色大學示范項目、綠色人才去影響和引領社會潮流,履行大學的社會責任,才能實現綠色大學的可持續大發展。主要包括綠色科技研發、綠色就業創業、綠色推廣等。
綠色科技研發要以國家政策為向導,以高效實用、適合推廣為基準,爭取政府機構和社會團體的資助與合作,開發出新技術、新產品,搭建示范平臺,迅速完成孵化,形成產能,造福社會。
綠色就業創業是指高校中在校大學生和大學畢業生群體以高校現有資源或通過努力能夠擁有的資源進行優化整合,以成立團隊或培育商業公司的形式,去創造出更大經濟或社會價值的過程。它不光解決就業,還能創造綠色就業崗位,即不占用原有社會需求崗位而另外創造的就業機會。它是高校新技術孵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擔著新型科技成果的培育和蓄能任務,能有效提高孵化速度,拓展推廣應用空間。目前,山東建筑大學綠色就業創業以團隊形式進行項目化運作,服務內容覆蓋了當前校園綠色環境和節能建設的各方面,規劃為室內外環境設計、資源整合與節能利用、校園環保建設、智慧校園運營管理四大類板塊內容。學校成立了濟南建大創業服務有限公司對大學生就業創業進行催化。當創業團隊滿足商業運營條件時,學校適時地在資金、場地等方面提供支持,助其騰飛。
綠色推廣指的是充分挖掘和發揮綠色大學示范項目的綠色影響力,借助行業機構或政府部門的力量,將綠色大學的建設理念、綠色技術、綠色文化等推廣到其它領域,實現大學的社會價值最大化。山東建筑大學成立了綠色校園工程技術研發服務中心,專門從事新技術的孵化和推廣應用。
在大學綠色發展的實踐過程中,具有綠色素養的學生是大學綠色發展進程的參與者和受益者,他們將逐漸蛻化為綠色人才,這些人走出校園后,將對社會發揮意義重大的綠色影響。
山東建筑大學在綠色大學的建設上,作出了不少的努力,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當然,不同類型的高校各有其固有特色,在進行綠色大學的規劃和建設過程中也應該根據其特點有重點、分步驟地推進。
十八大勝利召開,使社會各行各業迎來了深層次發展的機遇,高等教育亦然。綠色大學是教育生態化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具體體現,也是全球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對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將是高校建設的新目標。
[1]王 民.我國綠色大學建設與實踐[J].環境保護,2010(19):44~47.
[2]吳志強,汪滋淞,干 靚.《綠色校園評價標準》編制研究[J].建設科技,2012(06):52~55.
[3]趙 瑩,趙學義.綠色大學校園設計與建設實踐——以山東建筑大學新校區建設為例[J].建筑技藝,2011(Z6):78~81.
[4]王 名,李 冷.基于綠色大學創建的高校校園環境解說規劃設計[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2(12)2: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