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琳娜 邢 樹
(甘肅政法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荀子的組織管理思想是其管理思想的精華,荀子從人性的角度出發,詮釋了“分”、“禮”、“義”、“法”等概念,構建其組織理論的基本范疇。雖然荀子的組織管理思想本著維護封建統治的目的,但是近年來,印度、香港、韓國、越南、臺灣等亞洲國家或地區的企業通過對荀子組織管理思想的研究所取得的成功都證明了荀子的組織管理思想的時代價值。借鑒荀子的組織管理思想,強化組織結構、制度、文化建設,提高組織學習力與競爭力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荀子說:“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故宮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它故焉,得之分義也。”荀子認為,人的力氣沒有牛大,速度沒有馬快,卻能夠使用牛和馬,這是為什么呢?答案就是人能“群”。荀子的這段話首先從社會學闡述了荀子所認為的人與一般動物的區別,即人能“群”。人怎樣才能“群”呢?荀子的答案是“分”,組織群體中人的等級需要有劃分。人是如何“分”的?荀子說,是因為有“禮”、“義”。通過等級的劃分使得組織中人與人關系相協調,關系和睦了便可以目標一致,目標一致了力量就能集中起來,力量集中起來組織才會強大,組織強大了能戰勝苦難,所以能使族中的人們可以建造舒適的房屋來居住。荀子的這番話簡明闡述了“使群”是“明分”的目的,“明分”是“使群”的前提。 “明分使群”對于現代管理組織職能的啟示主要有:
組織是由不同的個體組成的,組織中的人員由于個性差異、文化差異、地域差異等各種原因會導致種種矛盾。組織的高效運轉需要解決這些沖突。荀子提供給我們的解決這些沖突的方法就是“分”,并且以“禮”、“義”作為“分”的原則。“分”的實質是把組織管理中的個體進行分工、定位,并且確定層級。管理過程中,如果沒有層級、名分、責權,就不能進行管理、不能進行控制,無論社會還是企業的發展都需要層級劃分。“明分使群”的依據在于“禮”。合理的分工是組織高效發展的基本前提,“尚賢使能”才能夠充分發揮組織中人的積極性。荀子提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人的本性是好利的、有著無窮的欲望,因此,保障合理的分工的同時要有合理的分配。荀子的管理思想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組織設計過程中要“隆禮重法”,建立嚴密的規章制度以分配組織的資源。組織中的人有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荀子的思想認為合理的分配不僅可以滿足組織中成員的物質需要,而且可以為整個組織增加財富。
“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樞要也”,荀子的縱向分層管理思想即從領導為樞紐展開。首先,組織中的最高層領導是其他層級員工的標桿,“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作為榜樣,應發揮積極影響,帶動組織中的各個層級,實現組織目標。并且,領導應該制定出合理的制度,詳細的分工。荀子告訴我們,組織中的最高層領導不可能事無巨細身體力行。組織中的各個層級相互銜接,承上啟下建立一個自上而下、層級分明的管理體系是關鍵。最后,荀子還提出“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朝無幸位,民無幸生。尚賢使能而等位不遣,析愿禁悍而刑罰不過”即組織目標的實現需要人才,并且必須賞罰分明。橫向上,“事業所惡也,功利所好也,如是,則人有樹事之患,而有爭功之禍矣”。組織中的成員應“安位守己”,恪盡職守,保證各個崗位之間的和諧與協作。總之,“管分”、“職分”,給我們的啟示在于管理幅度的存在更加突顯了管理的層級性的重要,組織中的縱向等級管理與橫向分工的融合體現了組織管理立體性、動態性的特點。
管理學界普遍認同:學習型組織不僅可以創新出新的知識,吸收外部環境環境中新的知識,而且可以融匯貫通,熟練運用這些信知識。“學習型組織”最早出現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教授佛瑞斯特1965年的論文《企業新設計》中。佛瑞斯特教授的得意門生,管理學大事彼得·圣吉作為學習型組織理論的奠基人一生致力于完善學習型組織理論,其所著的《第五項修煉》以及陸續完成的《變革之舞》、《第五項修煉·實踐篇》的問世標志著學習型組織這個理論的基本框架的形成。 彼得·圣吉一直對中國傳統管理思想有著極高的評價,在他的《第五項修煉》的中文版序言中就曾贊美中國傳統管理思想為“高明、精微而深廣的古老智慧結晶”,學習型組織理論框架的形成,離不開彼得·圣吉對于中國傳統管理思想的學習。荀子的組織管理以“知明而行”作為實踐原則,強調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都離不開“知”和“行”的實踐范疇,更是對于學習型組織的構建有著舉足輕重的應用價值。
《勸學》開篇第一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就告訴我們,學習永無止境,學習型組織的構建的根本路徑即為樹立終身學習的策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對于“青”與“藍”,“冰”與“水”的關系的論述則提示我們,在學習型組織中,知識的獲取應該是不斷更新,不斷超越的。然而知識的更新在現在管理中往往非常困難,所以應該將“善假于物”作為推動學習型組織進度的必要條件,重視對組織成員的培訓,并且開發新的科學技術。
學習氛圍對于學習型組織的影響是巨大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學習環境的好壞直接作用著獲得“知”的方法。想要使組織成員能夠發自內心的愛學習,應該讓他們了解到知識的重要性,以及使他們感受到知識的獲得推動著組織成員與組織共同進步。在激烈競爭的全球化市場環境中,組織內部營造出一種“能定能應”的堅定的學習信念是組織能否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
“欲惡取舍之權:見其可欲也,則必前后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必前后慮其可害也者;而兼權之,孰計之,然后定其欲惡取舍。”告訴我們,構建學習型組織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系統的學習,杜絕片面,局部的思考。學習型組織的構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因此需要組織發展過程中開拓視野,考慮周全,養成充分權衡利弊后再行動的習慣。
組織文化或稱為企業文化,于上世紀80年代產生于西方管理學界,由美國人提出,是企業管理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對于組織文化的含義,國內外管理學家普遍認同:組織文化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強調把組織構建成一種所有成員都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命運共同體。組織文化對組織中的成員有著教化、導向、約束、激勵、負責、抑制的作用,有三個層次:精神層、制度層、形象層。荀子以“禮”為核心的組織思想,全面展現了組織文化的所有層次。
“義”是荀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在“制禮義以分之”里,“義”與“禮”同義,代表人的善行。荀子的思想中“義”其實有許多釋義,“義”又有著高尚的品德,愿意承擔責任等解釋。組織文化是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我國企業在發展建設中,不應該盲目追求西方的管理科學方法而丟棄了荀子的這種“義”的精神,應該在組織文化的精神層中建設這樣一種潛移默化的道德標準,使得組織中的成員勇于承擔責任,以高標準的道德規范要求自己,這樣企業也能更好的履行社會責任。
荀子的組織思想中的“義”和“利”是共存,同時又是明顯區分的。“利”在荀子的思想中雖然代表著經濟利益,但其并沒有一味的否定“利”。荀子指出,追求“利”是人性的本能,認為應該正視組織中成員對于物質的需求。荀子的利義觀對于當代企業文化的建設同樣適用。“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滿足組織中成員的經濟需求是穩定組織的基礎。組織中存在著復雜的利益關系,和各種矛盾,組織文化的建設過程不能忽略這些客觀現實。
“義”、“利”雖然共存,然而荀子繼承了孔子“義然后取”的思想,提出“先義后利者榮”。“先義后利”作為組織文化的核心精神,體現了利義之分的重要性,指出了企業在發展中需著重于恒久的戰略目標。“義”是企業文化的根本,必然優先于“利”,企業如果能以國家、以人民的大義為先,定會取得更加長遠的利。“先義后利”的組織文化建設不僅利于組織,而且有助于我國經濟持續協調的發展。
荀子的管理思想體系十分完整,荀子以“禮”、“義”為核心的組織思想體系是其管理思想中最為核心的部分。組織的穩定與否直接關系到管理活動能不能有效開展。希望我國的管理思想體系研究能夠更多的融合古代管理思想的理論精華,為我國的企業開辟出寬廣的發展道路。
[1]李慧芬.荀子管理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0(03).
[2]孫安邦,馬銀華譯注.荀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