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南京農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210095)
1912 年教育部公布《小學校令》,在《教科及編制》一章中提及高等小學可視地方情形加設英語課或別種外國語, 但沒有做硬性規定。1916 年,教育部公布《高等小學校令施行細則》,各地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在高小階段第二或第三年開設外國語課程 (主要是英語)。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頒布的 《中學校課程標準令》,1935 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的《修正中學規程》都規定初級、高級中學必須學習英語。 英語在各個科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只是在1940 年由于抗戰而減少初中英語課時,將英語改為選修課。 1948 年學制恢復了英語的必修課地位。
民國初年,教育部頒布《壬子癸丑學制》,《中學校令施行規則》規定中學開設外國語課程,并提出了中學英語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外國語以英語為主,但遇地方特別情形,得任擇法、德、俄語一種。”“外國語要旨在通解外國普通語言文字,具運用之能力,并增進知識。外國語首宜授以發音拼字,漸及簡易文章之讀法、書法、譯解、默寫,進授普通文章,及文法要略、會話、作文。 ”[1]這一時期的外語教學已經明確以英語為主,但仍有一定的選擇余地。 30 年代國民政府規定中學英語教學使學生練習普通英語以及增加研究外國文化之興趣。 1941 年公布的《修正初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則規定“使學生練習運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淺近英語;建立進修英語之良好基礎;從英語方面發展其語言經驗,加增其研究外國事物之興趣啟發學習西洋事物之興趣。”[2]從北洋政府到國民政府直至抗戰時期,中學英語教學的目標變化不大,但注意到從簡單學習語言到學習文化及具體應用。
民國時期高考的特點之一是以主觀題為主。 1918 年,教育部頒布南京高師學校招考學生簡章,學生入學資格對英文提出了如下要求:
“(1)默寫,于三十分鐘內能默寫簡易文章二百字左右。
(2)作文,于一點鐘內能作短篇文約一百五十字。
(3)文法,于一點鐘內分析句語、指明字部等等在十句以上。 ”[3]
以上題型都是主觀題,尤其是作文能體現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英語。而且從答題速度來看,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以上全部考題,對學生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
1924 年,《廣西省政府與東南大學商辦廣西特班簡章》 中對中學生入學讀預科的英文水平要求是:(1)漢文譯英文(約百字);(2)填字測驗;(3)讀法測驗;(4)相反字測驗。[4]
同年,《東南大學英文系廣西特班招生簡章》對考預科的英文要求為“考生須能聽解并口述普通之語言;閱看并寫作普通之文字,字量包括桑戴克氏表中之最常用四千字。”[5]這一年的招生考試已經明確規定了學生應該掌握的詞匯量。 而2005 年到2009 年,高考大綱對英語詞匯量的要求從1980 逐漸增加到3100,都沒有達到4000。 從民國時期高等學校英語入學考試對詞匯量的要求來看,對學生的詞匯量要求比較高。 雖然民國時期沒有現代化的考試手段,但是聽講并口述的考察方式實際上同時測試出學生的聽力和口語能力。
教會大學的入學英語考試要求更高。 1917 年,湘雅醫學專門學校招生簡章規定“入校資格:凡中學畢業生在本校所承認之大學或專門學校修業至少一年,于化學、物理、生物三科確有實習經驗,英文能直接聽講者, 得入本科第一年級。 凡中學畢業或有同等學力者得入預科。 ”[6]燕京大學(1919-1952 年)西語系入學考試有一年英語考題只有一題,即把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譯成英語,而且不提供中文原文。一般是一厚本試題,許多試題還需一邊聽主考教員提問,一邊在考卷上速答,每題都限制時間。 這樣的考試類似于現代高校中英語專業碩士生入學考試的題型和所要達到的標準。學生只有具備扎實的漢語基礎同時又能靈活應用英語才能做出這份試卷的答案。這樣的考察方式能有效測試出學生語言輸入和輸出的能力,但是應用在現在社會的高考中顯然要求過高,實行起來有很大的難度。
在民國時期的高校入學考試中,英語都是重要的必考科目,而且有的學校對學生入學英語水平要求并不低。
1912 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后,教育部于10 月22 日公布《專門學校令》,將清朝末年學制中的高等學堂改為專門學校,并規定“專門學校以教授高等學術,養成專門人才為宗旨。”專門學校分為法政、醫學、藥學、農業、工業、商業、美術、音樂、商船、外國語等,共有十類。 10 月24日,《大學令》規定大學分為文、理、法、商、醫、農、工七科。其宗旨是“以教授高深學問,養成碩學閎材,應國家需要為宗旨。 ”大學各科修業年限三年或四年,預科三年。
1912 年11、12 月間, 教育部公布的各類專門學校章程都將外語設為必修科目。 由于各國在工業、農業、商業等方面的發展各有所長,因此這一時期英語雖然為主要的外國語言,但還沒有上升到最主要語種的地位。 法政專門學校預科的外國語課程在英、德、法、日本語選擇一種。 醫學、藥學專門學校,林學科等須學習德語。 工業專門學校各科均開設外國語課程。 農業、商業各專業學科須學習英語。
1912 年12 月,教育部公布師范學校規程,第二章《預科及本科》對學習英語的目的和所要達到的標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第十二條英語要旨,在習得普通英語英文以增進智識,并解悟高等小學校英語教授法。 英語首宜授以發音、拼字,漸及簡易文章之讀法、書法、譯解、默寫,進授普通文章及文法要略、會話、作文、兼課教授法。 ”[7]1912 年的中國剛剛脫離封建社會,辦學基礎還很薄弱,實行高等英語教育的時間不長,因此這一時期對英語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沒有提出過高的要求。 注重發音、拼寫、默寫等基礎訓練,類似于現在中小學的英語學習方法。 由于是師范類學習,因此還要學習教授法。
1917 年,教育部公布《修正大學令》,規定大學本科之修業年限四年,預科二年。 預科修業年限比1912 年《大學令》規定的縮短了一年。1922 年取消預科。1924 年,教育部公布《國立大學校條例令》,規定“國立大學校修業年限,四年至六年,其課程得用選課制。 ”1931 年《修正專科學校規程》規定“專科學校修業年限為二年或三年。 ”
1929 年8 月,教育部公布《大學規程》,規定大學各學院、獨立學院各科以及各專科學校“以黨義、軍事訓練、國文、外國文為共同必修課目。 ”[8]教育部各項法令的頒布,從政策上規定了英語為必修課。
縱觀教育部在各個時期公布的法令,大學英語并沒有全國統一的課程標準,各高校根據本校的情況制定相應的標準。 但當時總體趨勢是傾向于對外國文學作品的介紹與研究。 1920 年,南開大學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是提高閱讀能力,由此推測當時同一水平的高校對英語教學的目標也大概如此。
1935 年, 中央大學校務會議制訂了非英語專業各系學生學習外文的目標:“外國文各課目以培養及增進學生之閱讀能力為主,兼及口語之流暢,及寫作之正確。”中央大學不僅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讀寫能力提出了要求,而且重視口語能力的培養。外國文學系設置的方針是:“(1)注重外國文學基本及實際之訓練,以增進閱讀寫作介紹及翻譯之能為;(2)講授外國文學之標準作品,以提高欣賞及批評之程度,并吸收其優美文藝思想之表現,以激發獨立進展之精神,并培養為中國民族宣達意志之人材。 ”[9]
從民國成立初期到新中國成立,無論是大學、獨立學院、專科學校,還是專門學校,英語都是必修的重點學科。從教育部頒布的各項政策法令和各高等院校制定的條例來看,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各個專業都將英語定為必修課。 各學校、各專業對英語水平的要求各有不同。早期專門學校類某些專業要求選擇德、法、日語中的一種學習,與相應國家該專業的發展水平相適應。 預科修業年限縮短,但對英語的要求并沒有降低。 1929 年規定了各專業學生還得修習第二外語,而英語上升到了最主要的外語語種。 重視英語教學的目的有: 一是全國興起了大規模的出國勤工儉學的運動,學習英語為學生畢業后出國深造做準備, 二是近代中國遭受列強的重創,有學生利用外語作為媒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
民國時期非常重視英語教育,英語一直是高考的必考科目。 教育部對中學英語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從能夠閱讀普通文章,并具備寫作等應用能力到增加研究外國文化的興趣和學習西洋事物的興趣。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教會大學對入學英語水平要求很高,有的要求入學即能聽懂教師用英文講授自然科學學科的知識。
從頒布的各項政策、法令來看,英語都是各大學各專業的必修課。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由增進閱讀能力提高到會寫作及口語流利,由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應用。英語專業主要是培養能夠翻譯、介紹外國文學作品的人才。
[1]陳元暉,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679,680.
[2]宋恩榮,章咸.中華民國教育法規選編(1912-1949 年)[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378.
[3]教育公報[J].第五年,1918,7(9):13-20.
[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全宗648.第372 卷:68-70[Z].
[5]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全宗648.第372 卷:15-16[Z].
[6]陳元暉,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高等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544.
[7]陳元暉,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上)[M].海教育出版社,1997:688,689.
[8]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 教育(一)[Z].175,178,183.
[9]張同冰,丁俊華.中國外語教育發展史回顧(五)第四章:新中國建立前三十年的外語教育(下)[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