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青
(青海師范大學 計算機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8)
中小企業對于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在促進就業、保持社會穩定、改善市場結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截至2011年底,青海省共有有一定規模的中小企業28060家,占青海省全部企業的比例為99%,全省有本級財政的海西、海南、海北、黃南、玉樹、果洛的六個州中,其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30%、50%、45%、20%、40%、40%分別來自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最為集中的西寧市,有65%的一般預算收入來自中小企業,其中,非公有制企業上繳的稅收占全市國稅收入的10%,占全市財政收入的46%。因此中小企業在青海省經濟發展中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為了保證收集數據的準確性,課題組從以下行業選擇有代表性的中小企業進行調研: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紡織業、服裝制造業、家具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業、醫藥產業、金屬制品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儀器儀表及辦公用品制造業、工藝品制造業和電子電子信息產業。本次調研共發放調查表500份,收回478份。通過調研分析得出:在478個企業中,盈利企業415家,虧損企業63家;有科技活動的347家,無科技活動的確131家;有技術改造、引進經費支出企業157家,有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企業198家,全部企業科技活動人員比例30%,高中級技術職稱人員比例12%,科技人員人均擁有的科研儀器設備數1.5,有科技機構企業數135家。
在478個企業中,有科技項目企業112家(包括自修課題),有專利申請企業56家,有專利授權的企業67家,有發表科技論文的企業19家,有新產品銷售收入的企業234家,其中新產品產值利稅率24%,人均新產品產值8137元。
總體來看,我省中小企業中的人才,尤其是從事R&D活動的高層次人才和制造類實用性人才較少,經費投入基數低、總量小、人均少,嚴重制約了企業科技活動的發展,這將有可能產生人力資源浪費和科技人才流失的嚴重后果。
我省的很多產業還沒有在空間鏈和價值鏈上真正整合起來,沒有形成大群體,沒有完善的產業分工,就無法扶植和練就大企業,也無法形成中小企業細分出來的環境。主要表現出以下幾方面不足:
中小企業集群所采用的技術多為引進或模仿,自主創新較少,普遍缺乏持續創新能力。集群內沒有形成創新網絡,中小企業資本規模偏小,創新投資風險大,為減少研發投資成本和降低創新風險,集群內的技術模仿動機遠遠超過了其創新動機,群內中小企業都愿意成為“免費搭車者”,而不愿意自主創新。創新動力的嚴重不足制約了中小企業集群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
根植性是指個體對整體或外在環境的融入和適應。集群中的企業只有根植于地方,才能保持相對穩定和發展,吸引更多的新企業在本地繁殖和成長。一些企業集群雖己初步形成了企業網絡,但并未真正嵌入或根植于當地,尤其是外資企業,只選擇自己圈子里面的企業形成上下游交易合作關系,對當地相關產業前向、后向關聯效應差。
由于缺乏對企業集群發展規律的認識,沒有長遠的發展規劃,導致企業核心能力薄弱,生產專業化程度低,難以實現快速反應。對集群的管理要么自由放任,要么盲目追求規模、重復建設。專業化分工不足、集群生存環境惡化限制了集群整體競爭力的提高,還導致內部惡性競爭,產業政策導向上缺乏系統性。
中小企業集群內企業之間是柔性、動態變化的關系。企業之間存在著一種既相互競爭又彼此合作的關系。集群內企業與機構間的基于信任的網絡化交易,在降低企業交易成本的同時,也導致了整個集群的封閉式結構。我省中小企業集群對于外部知識、技術的獲取能力以及對于外部環境應變能力不斷減弱,競爭優勢逐漸減弱,進而導致集群衰退,競爭力不斷下降,直至集群解體。
國內外的理論和實踐表明,中小企業能夠發展壯大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集群式的。集群式的中小企業能夠保證其連續不斷的創新能力和持久不衰的生命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大力發展集群式的中小企業是有利于其健康有序發展的。目前面對國內外企業的激烈競爭,在一般工業領域,青海省中小企業基本不具備競爭優勢,而在一些特色產業中,仍然具有較大的優勢,特別是在省上確定的四大支柱產業及其他主導產業鏈條延長及地方特色農畜產品的深加工上,具有較大的比較優勢。集群式的中小企業,在獲取信息,技術創新等方面都很有利。建議青海省將農畜產品的精深加工以及綠色食品、環保產品等作為一大產業來發展。同時,中小企業也不要將眼光停留在服務業和餐飲業上,要善于在鹽湖資源研究和旅游資源的開發上加強與大企業的聯姻和分工協作。
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的實現途徑上,首先要進行項目的正確評估,針對實際選擇項目評估風險,不能將企業現有資產全部投入到創新項目上。其次在創新開發中要有商業計劃,國外研究顯示,高技術產品推遲進入市場,利潤損失很大,商機在創新過程中及其重要,某項技術、工藝何時投入生產,產品何時投入市場,需要有周詳的計劃安排。第三要善于在引進技術中消化吸收,進行二次創新。中小企業在技術引進要避免兩點:一是以設備引進為主,關鍵技術卻很少;二是對技術引進后的消化吸收不重視或投入少,要想辦法將技術引進工作由被動變主動,要從模仿中革新。
技術創新的技術推動線形模式,即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試驗生產—銷售過程中,共性技術基本處于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之間。政府在推動企業技術創新時,要注意這類共性技術的開發,尤其要重點支持基礎研究和新技術的研發。基礎研究收益長、外溢性強,其產品大多為公共品,而技術風險和投資也很大,中心企業對二者都一般不愿進行研發。要發展區域的特色經濟,在優勢資源上做文章,就必須幫助企業解決資源利用中的一些基礎的、共性的關鍵技術問題,以便使企業在產業和產品開發上有基礎技術依賴,有技術共享環境保障。
努力營造一個技術創新的環境和機制則應是市場經濟時期地方政府政策的重點。這里有一個技術創新相關政策措施要匹配的問題,堅持技術創新與機制創新相結合。機制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動力,技術創新是機制創新的目的。技術創新只有與機制創新、管理創新結合起來,整個科技鏈和產業鏈最終變成價值鏈,才能真正變成生產力,增強區域核心競爭力。如果說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那么政府就是體制和機制創新的主體。政府要轉變觀念,根據職能和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履行在政策和制度方面的職責,建立鼓勵、保護和引導企業自主創新的保障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科研機構的骨干和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大學的基礎和主力軍作用,進一步形成科技創新的整體合力。
[1]宋明.黑龍江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現狀及對策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9(10).
[2]張炳軒.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3.
[3]徐傳波.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經濟,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