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春
(溫州市甌海區(qū)麗岙華僑中學,浙江 溫州325060)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思考在學習和生活中是非常的重要。 思考應當成為人的一種習慣,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而學生的獨立思考是終身學習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要真正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思考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思考。 只有能獨立思考的人才真正具有真正的智慧。
在歷史與社會學科測試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種情況,凡是書本上、資料上找不到,教師又沒講過的問題,學生就無從下手。有一個考試題目是這樣子:“儒家思想在發(fā)展過程中第一次遭受沉重打擊的歷史事件是什么? ”這個題目在課本中原原本本是沒有的。 據(jù)我校社會組教師統(tǒng)計,就這道題目有2/5 的學生答不出來。
這主要是由于教師的絕對權威和一味地追求標準答案所造成的。特別是農村的學校的學生,老師拋出一個題目后,學生就坐著等老師講完答案,然后就把答案記錄在書本上,教師就會強調哪些是重點要記住。長此以往,學生就把自己的思考權完全交給了教師,不敢獨立思考了。 即使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也不敢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 長久下去就會抹殺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
這主要是由于片面追求分數(shù)和升學率,不斷加重學生課業(yè)負擔所造成的。 學生每天都要連續(xù)苦戰(zhàn)十幾個小時。 一天下來,疲憊不堪,哪還有時間去獨立思考呢。 特別是溫州地區(qū),歷史與社會接下來要閉卷考并且要算分數(shù),所以一些教師一節(jié)課下來就是自己講完了,讓學生去記去背。所以在大多數(shù)人的觀念里,歷史與社會是隨便誰都能教的。不就是讓學生去記記、去劃劃、去背背就行了。
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學生思考習慣的培養(yǎng), 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在歷史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愉快地學習歷史,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問題肯想、敢想的興趣。
2.1.1 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學生勇于思考的環(huán)境
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建立一種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師生關系,形成民主和諧的氛圍。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要有一顆愛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從教師的身上感受到愛與期望,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思考中去。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更是營造無拘無束的思考空間的關鍵,學生應當成為課堂的主宰者。
2.1.2 要多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和發(fā)言的機會
我曾經(jīng)去聽過一位教師上課,課題是《蒙娜麗莎的微笑》。 教師首先解釋蒙娜麗莎的微笑講述的是歐洲的文藝復興這一事件。接著該教師在黑板上寫上文藝復興的時間、地點、事件、運動屬性、運動要求、運動手段、發(fā)展、該運動的意義。之后老師按照黑板上的設計的環(huán)節(jié)一個又一個的講述下來,講得是非常的詳細和具體。 下面的學生也一片寂靜聽著老師的講解,并且很認真地作了筆記。鈴響了,該教師也剛好講完。一整節(jié)課下來,幾乎都是老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所有的問題都是老師自己通過板書板到黑板上,然后讓學生記下筆記。 我不敢否定這位教師自己歷史底蘊的深厚,該教師的講課也非常的生動。 如果能夠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索,老師加以點撥和評價,那么這堂課將會更完美。
2.1.3 問題的設計要合理
曾看見過一個針對西安事變這一歷史事件的案例,設計了四個問題。這四個問題分別是:如果沒有發(fā)生“西安事變”,中國的歷史可能會怎樣? 如周恩來無法去處理“西安事變”,你認為另派誰最合適? 為什么? 如果蔣介石在逃跑時摔死了,會是什么后果? 如果歷史可以重演,你希望“西安事變”怎么發(fā)展? 通過這四個問題的講解,學生不僅明白了西安事變。 還引發(fā)了學生對西安事變的一系列的思考。 可以說這四個問題可以給學生帶來強烈的思考動機。
教師不僅要設計問題,要結合教學內容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思考方法。教師一定要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考訓練,使之逐步掌握科學的思考方法。 有一位教師在上《改變世界的工業(yè)革命》課時,提出19世紀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紀? 她首先概括出了:15 世紀——文藝復興世紀,16 世紀——宗教改革世紀,18 世紀——啟蒙世紀, 之后讓學生朝著這個方向,去概括出19 世紀是一個科學的世紀,接著又引發(fā)學生去思考,為什么19 世紀被稱為是科學的世紀?這位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思考,現(xiàn)場分析,現(xiàn)場推演,讓學生直接看到教師在解題過程中的思考過程。
要改變學生從完全依賴教師或課本中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讓學生知道該怎樣思考問題,還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這樣思考該問題。在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地給以啟發(fā),教學生如何去動腦,如何去思考,讓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2.2.1 在廣泛的閱讀中學會思考
閱讀不是單單的看,而是要在邊閱讀邊思考。 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材對孝文帝改革的意義及影響作了扼要的總結。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領會其內涵,教師應指導學生聯(lián)系所學知識,對其條分縷析,以達到開啟思維、培養(yǎng)獨立思考意識的目的。
2.2.2 以引導學生以“提問題”為突破口,激發(fā)其樂于思考的欲望
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創(chuàng)新的基石,強化孩子的問題意識是培養(yǎng)孩子思考能力的起點。為了改變學生不愿思考的習慣,應把“突破口”選在引導和鼓勵學生“提問題”上,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fā)其樂于思考的欲望。 比如教師在展示一段材料后,可以先讓學生提出問題! 或者是讓學生自己嘗試去解釋老師在上課過程中呈現(xiàn)的素材。教師也可以在上課前讓學生看書,看完書學生提問題。然后對提問題積極的學生進行表揚。
2.2.3 從細微之處指導學生思考
初中歷史與社會特別是歷史部分,老師對細節(jié)之處的引導非常的重要。如何做到從細微之處指導學生思考呢?我引用一位老師在上《從維新到革命》一課中的例子加以解說。吳老師在講三民主義的時候,其中有民族主義,他對應的十六字方針中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時老師便提問了:“這個韃虜指的是誰呢?”引導學生去思考這個問題,這便是一個歷史課中的細微問題,也許很多老師上課會忽略。 有些時候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會散發(fā)出其獨特的魅力。
2.3.1 有效教學意識
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設計好每一堂課。 在課堂中利用好每一分鐘,努力提高學生思考的含金量,實施有效教學。同時一定要相信,如果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高了,三維目標就會完成好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會提高了,那么考試分數(shù)自然就會提高。
2.3.2 合理的布置作業(yè)意識
為了使教學更加的有效,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 教師就應該合理的布置作業(yè)。在給學生布置作業(yè)前,老師要自己先去思考。這道題目有沒有讓學生去完成的價值, 能不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還要注意的是,盡量避免讓學生做重復的練習。
以上只是對歷史與社會課教學中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談了幾點的認識。獨立思考習慣的培養(yǎng)是我們現(xiàn)代教育者應該完成的任務,也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永遠的課題。車爾尼雪夫斯基指出:要使人成為真正有教養(yǎng)的人,必須具備三個品質: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 要使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有思想有教養(yǎng)的孩子,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權和獨立思考權。 把思考還給學生,幫助他們盡快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