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家亮的blog
現實生活中,時常聽人談到某人或某事可能會有水分。水分,《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物體內所含的水或者比喻某一情況中夾雜的不真實成分。也就是說有水分意味著弄虛、摻假。要擠掉水分,務必靠實干。
那么我們身邊有摻了水分的事嗎?每個人都可以試著找找看。事例一:某部干部述德。30多人輪番登臺,述者是名言、警句連篇,大談功績洋洋灑灑,口干舌燥;聽者有的打瞌睡,有的用手機發信息看小說。如此述德,是否有偽德之嫌呢?事例二:某辦公室統計“雙學”成果。辦公室3人,一個月每人寫了3篇稿子,每篇稿子署名卻都是3個人,統計后是每人成果9篇,美其名曰“合作共贏”。這樣的水分如果真曬一曬,會不會有人感到尷尬呢?
其實這兩個事是有區別的。前者是習以為常的慣性水分。中國素有禮儀之邦、文明國度之稱,早已習慣了搞“之乎者也”這一套,說話、做學問總喜歡講究個“對仗”,弄出些“三三制、四六句”,看著文采飛揚,聽著舒服受用。后者則是人為刻意地添加水分,是為了圖虛名,為了完成任務,也是為了些蠅頭小利。如此水分,可能有人會認為無所謂,沒什么大不了的。實則不然,這種思想、文風上的水分一旦多了、久了,勢必造成虛假之風蔓延,助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自然是貽害無窮。古人云,為政貴在行。也就是說治國理政,做事情,行動才是最重要的。習主席在闡述中國夢時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可如果連話風、文風都有這么多難擠的水分,興邦談何容易。
擠掉水分的利器,就是實干。實干,指的是做事的一種精神。要想實干,就先從擠掉空談、造假的水分開始。減少廢話、空話、假話,努力講實話、報實情、做短文,有一說一,不拐彎抹角,不畫蛇添足。只有學風真了、思想作風嚴了,用埋頭苦干、真抓實干取代空談,工作作風才會實起來。領導干部要帶頭實干,從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收官兵一煙一茶做起,從嚴正軍容軍姿、與官兵“五同”等小處實起。尤其要擠掉使用人才的水分,從多講原則、多些公心、多樹正氣干起,不再搞優而不先、親則先上,使想干事者有市場、能干事者不吃虧、干成事者有地位,這樣才會“人心齊,泰山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