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軍
所謂“藥駕”,即駕駛員服用了某些可能影響安全駕駛的藥品后駕車出行的現象。由于這些藥物常用、易得,且服用后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藥物反應,因而很容易釀成禍患。目前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服用國家管制的精神類、麻醉類藥品后,不得駕駛機動車,但是對服用諸如感冒藥之后能否駕車,法律并沒有明文規定。
自“酒駕”入刑以來,“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但卻很少有戰友知道“藥駕”的危害性,更何況目前還沒相應的檢測方法和標準來判定“藥駕”,也沒有相應的處罰措施。事實上,“藥駕”所帶來的危害并不亞于“酒駕”。有關調查表明:口服抗抑郁藥和鎮靜劑的人,事故發生率高達97%,服用撲爾敏等抗組胺藥的為72%,而酒駕的事故率則為87%;交通事故的死亡人群中,有兩成是“藥駕”造成的。一些歐美國家對“藥駕”查處很嚴,法律有明確的規定。美國禁止“藥駕”,如果警察懷疑司機吃藥后開車,會要求對司機進行血液和尿樣檢測,如果司機拒絕接受檢測,可暫時吊銷其駕照。在法國,根據藥品對駕駛能力影響程度分為4個等級,要求藥廠在藥盒上以不同顏色標注,警示藥物對駕駛能力的影響。
為此,在目前國家法律和軍隊有關規定未出臺之前,預防“藥駕”刻不容緩,現在就要行動起來。一是有關職能部門應盡快向上級反映補充完善關于“藥駕”的監管和處罰條款,盡快出臺對“藥駕”的檢測方法和判定標準,對明知服用違禁藥品仍駕駛的人員,應依法予以嚴懲。二是干部骨干要加強對駕駛人員的教育管理,對生病人員做到心中有數,科學安排調休,從源頭上杜絕“藥駕”。三是醫護人員當好監督員,對于一些含有鎮靜劑等會對駕駛產生影響的西藥、中藥,主動向患者告知服用這種藥多少小時之內嚴禁開車。四是駕駛人員看病時主動向醫生表明身份,請醫生盡量避免使用會對駕駛員產生不良影響的藥物;取藥后,對照說明書主動了解其“用量、禁忌證和副作用”等,做到心中有數、絕不“藥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