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振 王志強
部隊外出駐訓演習,營區與城區交叉分布,任務與場地頻繁轉換,官兵與群眾廣泛接觸,發生軍民糾紛幾率增大。如何樹立法律意識,聚焦中心依法維權,是部隊駐訓演習期間法律服務工作需要解決的一個現實課題,應把握四個原則:
一、早預判形勢。針對每次演訓任務特點,充分研判形勢,預想可能遇到的涉法問題和軍民糾紛,依據相關法規制定完善應對措施,增強法律伴隨保障時效性、針對性。積極防范化解有關訓練場地矛盾糾紛,依據國家和軍隊有關政策法規,依法界定訓練場地,堅決清理地方人員在場區內違規侵占行為,防止訓練場區被蠶食。對軍民共用的區域要依法簽訂共用協議,明確權利義務,確保優先保障部隊軍事演訓活動。演訓活動前,要提前預告,及時清場,防止引發軍民糾紛。積極防范化解演訓后遺留問題,合理評估群眾財產損失,主動溝通協商,做好理賠,防止發生上訪、信訪問題。及時根據任務節奏變化、官兵行為變化、社情民情變化,適時調整方案預案,做到:預測在先,官兵行為早規范;預警在先,苗頭問題早發現;預告在先,侵權行為早預防;疏導在先,重點對象早轉化;控制在先,矛盾糾紛早化解。
二、融任務全程。堅持全過程、全覆蓋、全時段法律保障服務。要主動作為提好建議,積極參與制訂演訓計劃方案,為決策部署提供法律意見和決策咨詢,真正把法律服務融入演訓活動籌劃設計全過程,增強指揮員依法指揮和戰斗員依法施訓的意識。要積極釋惑當好顧問,運用法律知識現場解答、現場指導,解決在演訓活動中官兵遇到的涉法問題和軍民糾紛;指導部隊和官兵依法妥善處置,保障演訓活動順利開展。要主動協調地方有關部門認真劃定和標示軍事設施、軍事訓練場地等安全控制范圍,凈化訓練場地周邊環境,確保演訓活動不受干擾。針對部隊外訓演習期間容易出現的合同糾紛、侵權糾紛、土地糾紛等不同情形,及時調查和處理出現的問題苗頭隱患,為完成演訓任務提供及時有效的法律保障。為防止處理軍民糾紛不妥當、不徹底留有隱患的問題,要充分運用法律法規,維護部隊和官兵的合法權益,使軍民關系更加健康穩固地向前發展。
三、重程序辦事。部隊與地方發生經濟、民事糾紛,通過協商仍得不到圓滿解決時,可由仲裁機關調解、裁定,或由司法機關依法處理。軍地雙方都要認真執行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協議、決定、裁定和判決,并做好群眾和軍人的工作,防止擴大事態。為此,要做到重證據,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做到不因自身利益而隱瞞真相,不因自身責任而文過飾非,客觀全面地看待糾紛的原因和現狀,是什么性質的糾紛就用什么方法來解決。要堅持友好協商,從妥善處理問題的良好愿望出發,友善對待對方,以理服人,而不以權壓人、以勢欺人,最大限度地求同存異、化解分歧。要提高官兵的法治觀念,抓好官兵尊法守法教育,把《民法》、《物權法》等法律法規和群眾紀律作為官兵普法教育的主要內容,強化官兵尊重群眾權益的意識;要到地方群眾中大力宣講《國防法》、《軍事設施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強化群眾維護國防利益、愛護軍事設施的法律意識。
四、勤協商溝通。堅持軍地聯系制度,定期召開軍政軍民關系形勢分析會,利用建軍節、春節等時機走訪慰問,互通情況。在省、市、縣雙擁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軍地矛盾糾紛應急處置協調機構,由雙擁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親自負責,以“團結—協商—團結”為原則,形成強有力的軍地矛盾糾紛預防和處理機制,消除情況不明、協調不暢等制約因素。軍民之間發生糾紛,軍地雙方應互通情況,平等協商,指定領導干部和有關部門負責處理,并采取得力措施控制事態,軍地合力,以地方為主,積極調解,妥善處理,防止矛盾激化。要善于利用地方司法資源,加強部隊法律服務力量,為演訓活動順利進行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對于重大的軍民糾紛,軍地雙方應共同組織調查,及時查明原因,分清是非,明確責任,妥善解決。要警惕壞人趁機挑撥,激化矛盾,對那些縱容和擴大事態者,要依紀依規依法嚴肅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