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華
每當我們在工作生活中做錯事情,被人誤解,遭遇失敗,身陷困境……或多或少都會產生抱怨,而且,常常是怨人多,責己少。其實,為人處世,恰恰最需要的是多責己,少怨人,甚至不怨人。唐朝文學家韓愈在《原毀》中對自責予以高度評價。他認為:“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重以周”,就是責備自己總是很重、很周全、很嚴格。他又說:“重以周,故不怠。”勇于自責,對自己要求嚴格而全面,就不會放松、懈怠,就能及時發現自己的缺點、錯誤,從而及時改過,不斷向上。可見,勇于、誠于、樂于責己者方能收獲成功,走向完美和強大。
責己者強在有自省的態度。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的發展和進步總是在不斷地糾偏改錯中取得的,但面對“責己”和“責人”時,多數人還是會選擇“責人也詳,待己也廉”。其實,責己就是一種自省,就是主動地反省自己的缺點、錯誤和不足。善責己者必是常自省者。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說過:“如果你錯了,就迅速而真誠地承認。”錯了就錯了,不要解釋、掩飾,更不要遷怒于人。孔子也告誡人們:“厚以責己,薄以責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任何一個自律、自愛、求上進、求進步的人,都必定嚴以責己,決不會放過自己的任何一個缺點和錯誤。只有那些善于發現、敢于承認,并樂于改正自己錯誤的人,才是不斷向完美境界攀登的人,才能在檢討中不斷進步,在反省中不斷完善,在平凡中脫穎而出。相反,那些文過飾非、執迷不悟,只知道責人而不知道責己的人,不但會毀了自己的形象,引起別人的反感,還會埋下日后重蹈覆轍的隱患,最終只能在原地踏步,甚至會向后倒退。
責己者強在有攬過的意識。人犯錯誤是在所難免的,而不論錯之大小,貴在勇于面對,敢于攬過。時下,有的同志缺乏擔當意識,工作任務沒有完成,不是主動承擔責任,卻責怪相關人員沒有配合好;工作中出了差錯,不是靜思己過,反而上推下卸、怨上怪下,把錯誤都歸結到別人身上,就是不愿拿自己“開刀”。既然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做得盡善盡美、天衣無縫,那么,面對問題和不足時,每個人就需要多從自己身上找差距、查原因。特別是在工作中,當官兵有意見時,領導首先要捫心自問:是官兵出難題,還是自己工作有問題?是官兵不通情理,還是自己對官兵沒感情?是官兵不講理,還是自己霸道?一個真正能用權為兵的領導,面對官兵的意見和疾苦,總會把責任攬到自己頭上,主動引咎自責,捫心感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成為官兵的朋友和貼心人。
責己者強在有寬廣的胸襟。古人說:“君子責己,小人責人。”又說:“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勇于責己者必有恕人之大胸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卻難有如此博大的胸懷,不懂得什么叫作“恕人”,更難以做到古人所倡導的“律己宜帶秋風,處事宜帶春風”,遇事總習慣嚴于待人,寬以律己。對自己很寬容,什么都能做,對別人卻要求極嚴,犯一點錯誤就喋喋不休;只知道用最苛刻的標準去要求別人,用最寬松的標準對待自己。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做到責己不怨人,必是胸襟寬廣、度量過人之人,必能瀟灑地忽略旁人的誹言謗語,從容地笑對世間的是非黑白,贏得別人的欽羨與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別人寬容自己,首先自己該懂得寬容別人;不情愿別人苛求自己,也就不應該苛求別人。有道是“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不屑于中傷,不畏于人言,謠言不攻自破,污水不洗自清。有了這般境界,又怎有怨,又何須恨?說到底,就是要學會將心比心,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愛己之心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