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過年了,無論城市鄉村,家家戶戶都在大門上貼一張用大紅紙寫的“福”字,還特意倒著貼。一些正式印刷發行的年畫,也將“福”字印倒,左右兩角由兩個招財童子拉著。不言而喻,取諧音“福到”之意。
春節貼“福”字,此乃我國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日習俗,盛行于全國各地。據《夢粱錄》記載:“歲旦在邇……土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災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春牌即寫在紅紙上的“福”字。僅“福”一字,民間流傳至今,就集有歷代倉頡文、重篆文、鐘鼎文等各種異體寫法一百余種,譽稱“百福”。無論古代、現代還是將來,春節貼“福”字,都永遠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
“福”是什么,《辭海》里說:福,即幸福,舊謂福運、福氣。因此,福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重的分量。古時,人們常供奉福祿壽三星,而將福星視為三星之首,可見對幸福生活寄托著無限希望。古人對福字的字形,有著種種吉祥的解釋:有的說福是含意字,甲骨文的福字筆畫形狀似雙手捧酒的模樣,酒是糧食之余,在奴隸社會是貴重飲料,既有糧充饑,又有酒消遣,有糧有酒即為有福;有的則說,福的右邊是“一口田”,一個人有田有地,衣食不愁,豈不是有福。
對“福”字字義的解釋,古人又有多種。“福者,備也”,這是《禮記·祭統》和《尚書·說范》中鄭玄的注解,意思是什么都齊備。《釋名》則說,“福,富也”。《廣雅》說,“福,盈也”。《韓非子》則說,“全壽富貴之謂福”。《左傳·莊公十年》卻說,“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這五種解釋,當數第一種解釋最為貼切,祝福一切都好,可謂言簡意賅。第五種解釋則帶有某種神靈護佑之感。
在現代生活中,福又蘊有新義。我認為,福是一種美的感受與和諧的體驗,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境遇,是一種一心渴望美好的企盼和追求。尋常百姓對“福”的理解,是有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有一份穩定的豐衣足食的收入,有一個健健康康的身體,有一個安寧和諧的居住環境,有一個和和美美的家庭,無災無難,平平淡淡。然而,具體到某一種人群,對“福”又有著不同的認識和追求。生活在貧困中的人,認為“富足是福”;經歷過災難的人,認為“平安是福”;身患疾病的人,覺得“健康是福”;行旅中人認為“順達是福”;老年人認為“無憂是福”;身陷囹圄的人,認為“自由是福”;樂善好施的人,覺得“奉獻是福”;商海中人,認為“財運是福”;官場中人,認為“騰達是福”。
細想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短短數十年,要經歷多少坎坷磨難,要品嘗多少酸甜苦辣,誰能一生都平安健康,快樂富足,順心如意?可見有福無福,福淺福深,福早福遲都是相對而言的,不是想求就能求得的。但人們對福的追求和祈盼都是一樣的,人人都渴望福澤吾家,自己是個有福之人。因此有人用權力謀求福,有人用金錢換取福,有人用知識發掘福,有人用善良呼喚福,有人用奉獻享受福,有人用勤勞耕耘福,有人祈求神靈護佑福。但追求也應有個度,力求合情合理合法,倘若不擇手段,便會適得其反。老子說,“福兮禍之所伏”。福與禍相對,禍可得福,因福也可罹禍,這是實實在在被生活驗證了的。
門上貼福字,是一種風俗,一種氛圍,一種心愿,一種寄托。要想真正得福,生活過得幸福美滿,還得腳踏實地努力,認認真真追求,而不是靠新年祈求或貼一張福字就能奏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