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換角度以出新
新舊更替,2013年第1期和2012年最后一期都擺在案頭,翻閱“2012年篇目輯覽”和新年首期尤其是“群言堂”欄目,深為其中的部分文章標題所吸引。且看《“以情感人”莫濫用》、《“己所欲”也要“慎施于人”》、《向學習要休息》,再看《做個“事后諸葛亮”又何妨》、《莫把苦勞當功勞》、《“風水”好不如風氣好》,僅從題目想來,文章所述便饒有趣味,細讀之后對于作者能夠突破常規、不落俗套的精妙思維更是由衷嘆服。
元朝有位文學家叫做戴表元(字帥初),為南宋咸淳年間進士,文章清深雅潔,名重東南。他作文工于立意,創意造言,有“三番來者”說:“凡作文發意,第一番來者,陳言也,掃去不用;第二番來者,正語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來者,精語也,方可用之。”這段話十分精辟,概括了作文立意的一般規律:大凡落筆之前,首先想到的意思,是最容易想到的意思,是你能想到別人也能想到的意思,也一定是你以前見過、聽過的東西,所以多是一般化、大路貨、老一套的東西,沒有什么新意,即“陳言也”,應該拋棄不用,轉而在“新言”上多作思考。
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多問幾個“為什么”,變化角度看問題,往往能有意外收獲。當話題本身缺少足夠的新鮮感以及引人注目的價值時,如何從新角度進行彌補,幫助讀者消除舊話題帶來的閱讀疲勞,聯系以上列舉的貴刊幾篇文章,筆者斗膽談幾點看法:
一是辯證思考。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從好事中看到隱憂,從看起來不太好的事情中看到好的一面。常人看問題,往往只看到問題的某一面或某幾面,習慣于非黑即白的形而上學思維。而辯證地分析問題,常能作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判斷。“以情感人”本是好事,可也得有度,如若濫用則危害不小,以此為題鋪陳為文,“制造”了問題、沖突,才夠吸引人。
二是逆向思考。多數人都會按常態的正向思維去思考問題,了無新意,千人一面,難以有新的思想突破和認知價值。而如果反向去思考一下問題,就會有很多新的發現。通常,人們用“事后諸葛亮”來描述事前無意見、事后才高談闊論的人,或是諷刺那些自作聰明、放馬后炮的人。可如果能在事后及時有效地總結經驗教訓,學會在挫折失敗中反思,便會加快成長成熟,做做“事后諸葛亮”當是有益且必需的。
三是聯系思考。不同的事物之間,有時存在著某種聯系:或者具有某種共性,或者有某種隱秘的因果聯系,或者聯系在一起能揭示出某種規律,或者有著非常強烈和鮮明的對比。文章揭示的主題,有時候就是一種聯系,將表面上不相關甚至完全是兩回事的兩件事聯系起來,凸顯出某種道理或意義。“群言堂”欄目的文章偏向于議事、說理,抓住事件之間、道理之間的聯系性,縱橫捭闔,深入淺出,引人思索。“苦勞”與“功勞”看似屬于兩個范疇,但都飽含著“付出”成分,內涵有交集,卻又亟須科學辨析、合理區分,這便是聯系思維的運用;同樣,“風水”與“風氣”看似關聯不大的詞,擺到一塊,對比論述一番,也便意味深長、富有啟迪。
92858部隊 孫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