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燕青
上海市浦東新區醫療急救中心,上海 201206
急性腦血管病(俗稱中風)是指一組起病急驟的腦部血管循環障礙的疾病,包括腦出血、腦血栓和腦栓塞。它可以是腦血管突然血栓形成,腦栓塞致缺血性腦梗塞,也可以是腦血管破裂產生腦溢血,常伴有神經系統癥狀,肢體偏癱,失語,精神癥狀,眩暈,共濟失調,嗆咳,嚴重者昏迷及死亡,臨床上又稱腦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風。其在各個年齡組均有發病,兩性無顯著差別,但腦血栓形成以老年男性稍多,另外暫時性缺血性發作男性約2倍于女性。本文通過對該中心60例急性腦血管病的院前急救與處理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發現院前進行積極有效的干預,可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明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中心2011年3月—2012年2月接診的60例急性腦血管病患者,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齡21~82歲,平均年齡51.5歲。經院后確診其中腦出血35例,混合型中風8例,腦梗死14例。大面積腦梗死3例。入選病例均符合:①入院后均診斷為腦血管病;②均為首次發作;③排除酮癥酸中毒、糖尿病昏迷及休克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神智不清。
①患者發病時的一般情況,包括所處狀態和發病形式;②病情的急緩及進展;③有無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等顱內壓增高表現;④有無意識障礙、偏癱、失語等;⑤有無血壓突然升高≥33.3/20.0kPa,并伴有頭痛、嘔吐、反應遲鈍;⑥癥狀體征不典型的腦血管病,應及時送醫院進一步確診;⑦糖尿病低血糖或高滲昏迷、安眠藥中毒等疾病其臨床表現與腦血管病相似易導致誤診,檢查應細致;⑧對于糖尿病患者,應在到場后第一時間檢測患者血糖。
①接到120呼救電話后,爭取1 min內出診,并在電話里詢問基本的發病情況及病史,指導般急救方法;②急救人員到現場以后,立即測量患者血壓、呼吸、脈搏等生命體征,并給予吸氧;③患者如有意識障礙及嘔吐,應立即清理口腔分泌物及嘔吐物,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以防窒息。④對有意識障礙及頭痛、嘔吐比較明顯的患者,酌情應用降顱壓藥物,如20%甘露醇125~250 mL快速靜脈滴注或靜脈推注速尿20~40 mg加地塞米松10 mg;⑤對于昏迷患者,呼吸驟停時應立即插管,心肺復蘇;⑥對血壓超過26.6/14.6kPa的患者,則給予硝酸甘油針5~10 mg加入生理鹽水100 mL緩慢靜脈滴注;對抽搐、躁動不安者適當給予鎮靜藥物,如安定10 mg肌肉注射,以防止意外損傷及顱內出血程度的加重。
采取安全輕巧的搬運技術,目的在于快速使患者脫離危險環境,及時將患者搬上救護車,并在搬運中盡可能地減少因搬運給患者帶來的痛苦,避免并發癥的發生。搬運時,隨時觀察患者的病情,一旦發現患者的呼吸、心跳停止,應立即就地進行心肺復蘇。轉運途中應觀察患者神志、呼吸、脈搏、瞳孔的變化,不能中斷急救措施,出現病情變化后立即采取相應急救措施。囑咐駕駛員注意平穩開車,盡量減少顛簸或急剎車而加重損傷。加強對患者轉運途中監護,如心電監護、給氧,保持呼吸道通暢及靜脈通暢[1],使患者安全轉診并得到進一步的救治。
①療效顯著:患者經住院積極治療后,恢復良好,未遺留后遺癥;②療效一般:患者經住院積極治療后,恢復可,留有口吃、行動不便等輕微后遺癥;③療效不顯著:患者經住院積極治療后,恢復較差,留有偏癱、失語等嚴重后遺癥。
本組60例急性腦血管病患者院前經積極有效的急救與處理后,無一例死亡。其中56例療效顯著,恢復良好;2例療效一般,出現輕微后遺癥;2例療效不顯著,出現嚴重后遺癥。總有效率達96.67%。
急性腦血管病是一種威脅中老年人生命的常見病,在我國城鄉約居各類死因的第2位,是全世界引起死亡的三大病癥之一,年發病率約0.1%~0.2%,年死亡率約0.06%~1.02%[3],因此對于急性腦血管病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院前急救與處理是至關重要的。本文通過對該科60例急性腦血管病的院前急救與處理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發現院前進行積極有效的急救與處理,可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明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效果滿意。
[1] 邱男,張謙,曾德珍,等.55例高血壓急癥患者院前急救臨床分析[J].內科,2009(6).
[2] 張杰雄.急性腦血管意外的院前急救[J].現代醫院,2008(12):37-38.
[3] 馮海峰.312例腦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與分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