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琪
岳陽市廣濟醫院,湖南岳陽 414000
胰腺囊性腫瘤(PCN)是一種少見的胰腺腫瘤疾病,約占10%~15%[1],其種類繁多,可分為漿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以及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又有良性和惡性之分。胰腺生理解剖位置特殊,囊性腫瘤發病位置深,可長期無臨床癥狀,故給早期診斷帶來了困難。隨著影像檢測技術的發展,PCN的發現率上升。本文將2007年2月—2012年5月該院收治的21例胰腺囊性腫瘤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本組21例,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齡39.6歲;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術治療,并經病理確診。漿液性囊腺瘤10例,黏液性囊腺瘤6例,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3例,實性假乳頭狀瘤2例;腫瘤位于胰尾11例,位于胰頭、胰頸、鉤突部共計10例。
臨床癥狀:上腹隱痛不適和黃疸8例,2例觸及有腫物。所有患者B超顯示均有胰腺囊性占位性病變。16例患者接受CT檢查,8例表現小囊內含水樣液體,病灶邊界清楚,部分出現囊壁輕度強化;2例出現囊壁鈣化;4例表現為多房大囊性病變;2例有乳頭樣突起,并且伴有胰管節段性擴張。血清學腫瘤標志物檢測:僅1例患者CA199、CEA水平偏高,其余患者CEA、CA199、CA125、CA153水平基本正常。
本組21例患者均接受了手術治療,其中8例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5例行胰體尾切除術、2例行胰尾和脾切除術、4例行胰腺節段切除術,2例胰腺行胰腺腫瘤摘除術。
本組無手術死亡病例。術后3例患者出現胰瘺,經積極治療后治愈。隨訪12~58個月,1例患者術后16月死于其它疾病,1例患者于術后22個月后出現多發性轉移而死亡,死因為多臟器功能衰竭。另19例患者均建在,無轉移復發情況。
胰腺囊性腫瘤是指一類因腺管和腺泡組織上皮細胞增生,造成胰腺分泌物潴留發生胰腺囊性腫瘤病變。PCN以女性發病居多,本組中女性占57.14%。臨床主要表現癥狀:上腹疼痛不適、上腹部有包塊、黃疸、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胰腺囊性腫瘤發病部位深,可長期無臨床癥狀表現,并且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故給臨床早期診斷帶來了困難。
影響學檢查在胰腺囊性腫瘤鑒別診斷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借助影像技術可初步發現囊性腫瘤的存在、部位及大小。B超檢查時腫塊呈低回聲和有回聲的混合成像,常有分隔。B超顯示囊壁有乳頭狀物向囊內突出,是提示囊腺癌重要的標志。漿液性囊腺瘤好發于中老年女性,CT顯像“微囊型”是其典型特征,有許多小囊組成,內含水樣液體,與胰管不相通,邊界清楚,少數病例囊壁出現鈣化瘢痕。囊腺癌特點是呈侵潤生長,易侵犯鄰近組織和血管。當CT顯示瘤體大于8 cm,囊腔最大徑大于2 cm,并且可見囊壁鈣化,囊壁變厚,或出現壁結節和軟組織腫塊,鄰近臟器轉移,提示囊腺癌[2]。SPT的CT顯示為包膜較厚,實性部分漸進性強化[3]。但是CT檢查在判斷囊性腫瘤物的病理分型有時也很難判斷,如大囊性SCN與MCN的鑒別,最后需要經手術中病理檢查明確診斷。胰腺囊性腫瘤又可分為漿液性和粘液性兩種,一般認為前者為良性病變,后者為惡性病變。趙玉沛等認為,粘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只是疾病不同階段表現,在治療時都應該按惡性腫瘤看待;囊腺癌對化療、放療不敏感,手術是治療其有效的手段[4]。如果確診為SCN,并且腫瘤直徑小于3 cm,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可暫且不接受手術治療,嚴密觀察病情發展,定期作CT檢查。如瘤體迅速增大,應立即接受手術。MCN屬于癌變前期,及早接受手術,對改善患者預后非常重要,即使是侵潤性腫瘤手術后效果也優于胰腺導管癌。術中仔細探查腫瘤的數目,囊壁性質、有無遠處轉移;對高度疑診惡性腫瘤患者,多處病灶部位取材做病理檢測,以免漏診。
綜上所述,胰腺囊性腫瘤是一種不常見的疾病,病理分型種類多,臨床癥狀特異性不高,故早期診斷困難。CT在胰腺囊性腫瘤診斷中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病理分型時也會存在誤差,因此,臨床應結合臨床癥狀、B超及術中探查,提高診斷率和手術治療率,改善患者的預后。
[1]李麟蓀,施海彬,趙林波.肝移植術后并發癥與介入治療[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8,17(11):764-768.
[2]周誠,楊正漢,譚曄.胰腺囊性病變的病理學基礎及影像學診斷[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2,8(5):348-353.
[3]林增如,董鏗,鄭春紅.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的CT診斷[J].中國CT和MRI雜志,2011,9(3):46-48.
[4]趙玉沛.胰腺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45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