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鋒 唐光明
資陽市人民醫院骨科,四川 資陽 641300
人工全髖置換術作為一項成熟的現代外科技術,它可以保持關節的穩定,緩解髖關節疼痛,關節功能活動好,并可調整雙下肢長度,手術近期效果明顯優于其它手術。2008年5月—2010年7月,該院利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15例股骨轉子間骨折伴股骨頭壞死,療效顯著。現將其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本組15例患者,男6例,女9例;年齡49~82歲,平均年齡73.29歲。患者均因跌倒致髖部疼痛、活動受限入院。受傷致入院時間為4 h~5 d。體格檢查可見患側肢體髖部稍腫脹,股骨大轉子處壓痛明顯,患側髖關節活動受限,患側下肢外旋畸形,較對側縮短2~4cm,患側下肢軸向叩擊痛呈陽性,各足趾感覺、活動、血運良好。其中,12例患者Thomas癥陽性,11例Allis癥陽性。骨盆正位片示本組15例患者中,9例右側股骨粗隆間完全性粉碎性骨折伴同側股骨頭壞死,6例左側股骨粗隆間完全性粉碎性骨折伴同側股骨頭壞死。
1.2.1 術前準備 為患者完善血常規、尿常規、出凝血時間、血小板計數、生化全套檢測、胸部X線平片、以及心電圖等檢查,全面了解患者的基本身體狀況和心肺功能,以判定患者是否應該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本組15例患者,3例伴有高血壓,6例伴有骨質疏松。術前3 d進行皮膚的無菌準備,根據X線片選用兩套大小相差1號的全髖材料。術前1~3 d常規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1.2.2 手術方法 在連續硬膜外麻醉作用下,患者采用健側臥位,術中常規行心電監護。作髖部后外側切口,依次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分離大轉子囊,切開闊筋膜張肌、股外側肌,暴露髖關節;切斷外旋肌群,分離梨狀肌、閉孔內肌等;切除關節囊,清理軟組織;屈膝屈髖,大腿外展外旋使股骨頭脫位,并用取頭器取出截下的股骨頭;股骨頸定位、截骨、測量股骨頭長度。然后再進行髖臼的置換,具體操作步驟為,切除髖臼邊緣盂唇及韌帶;磨髖臼;試裝內襯試樣;最后將將金屬關節頭和金屬桿置入股骨,將塑料關節窩置入擴大了的骨盆關節凹,將骨水泥注入帶排氣液導管的股骨髓腔內。植入后,檢查髖關節置入后的效果并復位,去除多余骨水泥,術者協助患者肢體做被動運動,檢查其活動度、長度、穩定性等,然后將人工關節固定好;然后沖洗切口,放置引流管,將骨附近的肌肉和肌腱復位,最后逐層縫合,清點用物,關閉切口。
1.2.3 術后康復鍛煉 ①術后當天:患肢維持外展中立位,膝下墊一軟枕,穿防旋鞋,雙腿間夾三角枕或梯形枕。待下肢感覺恢復,即可進行患肢踝關節的背曲和曲趾活動。②術后8~14 d:患者正常飲食,體力逐漸恢復,可在床邊練習站立,站立時一定要有人在身旁協助。患肢不負重,站立5~10min。離床時,協助患者把臀部移到患側床邊,需雙手托住患肢,健肢先著力;上床時,先向患側轉身,協助患者抬患肢至床上,再抬健側肢體。同時還應進行屈髖練習和髖外展練習。
本組15例患者手術均成功,手術持續時間為60~120min,平均手術時間為90.25min,所有患者術后均完成了半年的隨訪觀察。所有患者術后1周關節功能有明顯改善,術后1個月所有患者的髖關節功能就已經非常令人滿意了,絕大多數患者的滿意程度最起碼能維持5個月以上。本組15例患者中,2例因內科疾病于術后6個月后死亡,1例在術后2個月內因再次摔傷而至假體松動,其余患者未見脫位等并發癥發生,預后良好。
髖關節是由股骨頭、髖臼和股骨頸形成關節,下方與股骨相連,頸干交界處內外側有大小轉子。老年患者由于骨質較為疏松,在外力的作用下,髖關節及其周圍骨組織容易受傷骨折。
因此對于股骨轉子間骨折伴股骨頭壞死的患者常常采用手術治療,單純依靠內固定,則會有鋼板斷裂、螺釘松動等風險;而若采用髓外固定,不僅手術整復的難度大、對軟組織創傷較重、手術及麻醉時間較長,而且外固定不能獲得良好的復位效果和遠期療效。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包括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和全髖關節置換術,是人工關節置換術臨床運用較成功的一種。全髖關節置換術能有效地緩解關節疼痛,改善活動度,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用于股骨轉子間骨折伴股骨頭壞死,有助于患者術后迅速恢復功能,減少力學風險和內固定物相關風險,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劉璉,周振字,董紅華,等.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內固定與人工關節置換[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7,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