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兵
廣元市中醫院骨三科,四川廣元 628000
半月板損傷是運動性損傷常見損傷之一,好發于青壯年,多由創傷、關節退變、炎性疾患等因素引起[1]。該院引進美國史塞克關節鏡對半月板損傷患者進行鏡下修整、縫合,取得良好療效,并設立對照組保守治療進行觀察,發現兩種治療方法具有顯著差異,現將其報道如下。
本文共收集病歷資料120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65例,年齡22~70歲;病程3個月~49年。其中A組關節鏡下微創手術60例,B組保守治療60例。
門診向患者講解半月板相關知識及損傷后治療原則,根據患者意愿將其分為A、B兩組。A組采用關節鏡下微創手術,B組門診保守治療。
A組患者入院后問診、查體、完善各項相關檢查,收集患者患膝關節X線、MRI片,明確診斷為半月板撕裂。手術采用持續硬膜外麻醉,碘酒及酒精消毒后,鋪無菌巾單及防水單,氣囊止血帶加壓止血,常規前內、前外側入路。由于半月板撕裂可以是:①縱行的,包括半月板內的或邊緣的、完全或不完全的、移位的(桶餅狀的)或沒有移位的;②水平的;③斜行的;④放射狀的;⑤瓣狀的;⑥復合狀的;⑦退行性的[2]。半月板的治療原則應是能修補的盡量修補,不能修補的行半月板部分切除或者大部分切除,盡量不作全部切除,半月板全部切除可導致膝關節過早地發生退行性變,50%以上的患者發生關節疼痛及韌帶松弛而出現關節不穩,遠期引發骨性關節炎[3],盡量保留一個穩定、平衡式的健康半月板組織外緣,以保留其功能,研究表明半月板邊緣15%為有血管區,此部位單純縱向撕裂者,特別是滑膜與半月板交界處的縱向撕裂,適宜于修補術,其余部位半月板撕裂或復合撕裂適宜半月板部分切除術[4]。我們根據半月板撕裂情況及類型進行半月板部分、次全切除。半月板縱裂、桶餅狀撕裂、瓣狀斷裂、可整塊切斷損傷的半月板并取出,對變性或撕裂的組織可零星咬除。根據半月板血供分布情況,鏡下對半月板內側緣撕裂進行修剪,修剪后使用等離子刀將其邊緣汽化修理,;中間緣和外側緣進行修整,撕裂緣打磨后縫合??p合采用施樂輝公司生產的Fast-fix半月板縫合器進行縫合。術后冰袋冷敷患膝關節1周,留置引流管2 d,拔管后指導患肢關節運動。術后第2天開始口服鹽酸氨基葡萄糖片0.48 tid,連續2個月。術后2周開始進行患膝關節玻璃酸鈉注射液注射(山東博士倫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規格:2 mL),每周1次,連續5周。術后嚴格指導關節功能鍛煉。
B組患者通過問診、查體、收集患者患膝關節X線、MRI片,明確診斷為半月板撕裂,在患者完全理解手術和保守治療利弊的基礎上,自愿選擇保守治療。方法:口服鹽酸氨基葡萄糖片0.48 tid,菌感染小鼠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①正常體內產生一定量的自由基,自由基氧化生物膜的不飽和脂肪酸產生脂質過氧化物,使細胞的質膜(細胞膜、線粒體膜、內質網及溶酶體膜)破壞和功能障礙[4]。在生理狀態下,自由基可被體內的自由基清除系統如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和過氧化氫酶等迅速清除。在感染等病理情況下,可啟動自由基連鎖反應,自由基產生增多,清除酶的活力能力降低,產生于清除自由基的動態平衡嚴重破壞。
②本實驗結果表明,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血清中SOD活力的降低和MDA含量的增高較空白對照組顯著,說明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過程中清除自由基的防御功能減弱,脂質過氧化物損傷加重。破莖松蘿能顯著提高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血清SOD活力和降低MDA含量,調節自由基產生與自由基清除酶之間的平衡。可見,破莖松蘿能提高自由基清除酶的活力,降低脂質過氧化物引起的損傷,從而對機體起到保護作用。
③松蘿酸抗菌譜主要為革蘭氏陽性細菌及結核桿菌。在試管中松蘿酸對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結核桿菌都有很強的抑菌作用,抑菌濃度為1~5 μg/mL,至50 μg/mL可完全抑制細菌的生長。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之抑制較上述細菌稍弱,但強于對革蘭氏陰性細菌之作用。但也有報告對革蘭氏陰性的百日咳桿菌、枯草桿菌、肺炎桿菌乃至大腸桿菌、變形桿菌有效者,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則無效。在體外試驗中,松蘿酸對人型結核桿菌有顯著的抑制作用[5]。
[1] 林源.松蘿的研究現狀[J].中國藥業,2011,20(19):27-29.
[2] 陳奇.中藥藥理研究方法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259-279.
[3] 徐叔云,卞如濂,陳修,等.藥理實驗方法[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1340-1350.
[4] 李建生,孔桂蓮.毒素清對大腸桿菌肺炎老齡小鼠組織自由基和前列腺素代謝變化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1,8(3):146-149.
[5] 李眀.松蘿藥理研究[J].中草藥,2012,5(2):236-238.
[6] 莫結麗,陳浩桉,陸惠文,等.HPLC測定自然口服液中甘草酸的含量[J].中藥材,2001,24(1):53.
[7] 李榮欽,蘇印泉.松蘿研究利用現狀及前景[J].西藏科技,2007,8(173):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