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銀 張 敏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四川成都 610017
隨著醫院改革的不斷深入、患者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又因媒體和社會對所謂的弱勢群體的同情和偏袒,醫護人員在整個診療過程中的行為和語言稍有不當,即可引發糾紛。探討產科護理中潛在的不安全因素,有針對性地采取防范措施,確保護理過程中病人不發生法律、法規允許范圍以外的損害,并提高護理人員防范風險的能力。
對1994—2012年產科發生的與護理有關的爭議進行調查分析,發現一些糾紛的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美國護理學家佩普羅認為護理是一種治療性、人際間的、重要的過程,護理是使人成熟的力量,是一種教育工具,由于與患者接觸最多的是護理人員,因此,在與患者交往中,如果態度冷漠,言行不注意,出現問題不主動與患者交流就易于出現護理質量缺陷而產生糾紛。
1.1.1 孕婦對生產過程認識不足 多數孕婦認為分娩是正常生理現象,缺乏對生產過程的正確認識,尤其是對疼痛的理解。一旦發作,隨著子宮不斷的收縮,腹痛加劇,往往要求剖腹產,使剖宮產率增高。
1.1.2 健康宣教時溝通不夠 家屬將嬰兒平臥使其發生了嗆奶,護士立即到床旁搶救,嬰兒經搶救雖然轉危為安,但家屬依然情緒不滿,認為護士應隨時守候在嬰兒的身旁;也有這樣一個例子:嬰兒隨母親出院時護士向產婦及家屬口頭交待了回家后每日要給嬰兒臍部涂“碘伏”,在其出院后第3天,家屬發現嬰兒臍部發紅,認為是醫院處理不當造成了感染。
1.1.3 用藥指導時溝通不充分 護士指導產婦使用口服藥時,對藥物注意事項中“產婦慎用”字樣未做解釋,導致產婦吃藥后擔心藥物通過乳汁影響嬰兒健康而認為醫院對嬰兒不負責任。
1.2.1 產婦的心理障礙導致不安全的行為 產后抑郁癥是指女性在產后3~4 d內出現流淚,不安、傷感、心情抑郁、集中力低下,健忘等癥狀。據專家估計約有50%~90%的產婦會患不同程度的產后抑郁癥,一般不必治療,但也有嚴重干擾日常生活和無法照看嬰兒;有想要傷害嬰兒的沖動;甚至出現自殺傾向。
1.2.2 孕產婦及家屬的舊觀念、習俗 家屬給嬰兒擠乳頭,致使嬰兒乳房感染;新生兒生后被家屬私自抱出病房剃胎毛,致使嬰兒頭部長出大面積膿皰瘡;也有不讓嬰兒吃母親3 d內的乳汁,說是頭幾天的奶不干凈,致使產婦發生奶漲而導致乳腺炎。
1.3.1 產科工作的特殊性 產科入院評估的內容可能涉及患者不愿公開的隱私,如:未婚先孕、人流史、再婚、性病等。若隨便談論,則侵犯了孕產婦的隱私權。
1.3.2 進行護理操作時不注意遮擋患者,造成患者心理的不適 在日常工作中,醫護人員沒有意識到孕產婦的會陰部、乳房是她們的絕對隱私部位;在晨交接班、檢查、治療時未予以遮擋,尤其是在人多的大病房內指導母乳喂養時有其他家屬在場。
1.4.1 制度不健全 接生時紗布數目無規范清點程序,助產士憑感覺記憶,出現了紗布遺留于產婦陰道內的情況,引發了醫療糾紛。
1.4.2 制度落實不嚴 護士為新生兒沐浴時,未嚴格執行沐浴程序,致使嬰兒發生燙傷;嬰兒沐浴后未與產婦查對嬰兒腰牌及手腕標記,當家屬給嬰兒更換衣服時導致手腕標記遺失后,產婦誤認為將其嬰兒抱錯。
1.5.1 實習生法律意識淡薄 實習后期,個別同學操作較熟練,看到老師在病房忙不過來時,單獨操作,未查對將縮宮素應用于保胎孕婦。
1.5.2 帶教示范時未履行告知義務 在沒有征得患者的同意,讓實習生、進修生觀摩分娩、人流手術等,造成醫療護理糾紛。
在產科工作中,最易起糾紛的記錄錯誤是寫錯嬰兒的性別。冬季有病房護士聽手術人員說剖宮產了個男嬰,在為嬰兒稱體重后,未再檢查其性別而在腰牌、手腕標記寫下“男”,事實上該嬰是“女嬰”,引發了糾紛。
護理人員應認真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按《產科護理常規》進行操作,是產科護理安全最重要的基礎。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和基礎技能訓練,是防范護理質量缺陷的基礎和保證,護理人員必須終身學習,應把握機會參加各種學習,同時積極開展各種新技術學習。
將沐浴制度上墻,建立水溫登記本,專人負責沐浴前的準備及登記工作;制訂接生材料清點制度,將清點記錄入病歷。
嚴格落實制度和操作規程是護理安全的關鍵,執行“三查八對”不得流于形式。新生兒沐浴前、后,護理人員與產婦及家屬共同查對嬰兒腰牌及手腕標記。規范服務流程,新生兒入室時,常規告知新生兒側臥位并做記錄。
護理活動的正常開展,有賴于患者和家屬的配合和支持。將健康教育內容前移:如在產前門診、孕婦學校,告知分娩過程疼痛不可避免,講解剖宮產及順產的利弊;將分娩過程信息告知產婦。護理人員在回答問題時要注意語言的審慎,絕不能草率回答。制訂書面的出院指導發放給產婦及家屬,方便其隨時翻看,并要求其拿取資料后在病歷上簽字,以確保其能“照章辦事”。
征求病人的同意是醫療護理侵權行為的必要免責條件,是醫療護理為合法性的前提。產科工作涉及母嬰安全,護士應將每項操作的目的、風險告知孕產婦和家屬,讓其了解注意事項,主動參與,必要時履行簽字手續,這既尊重病人的權力,也實現護士自我保護。
對孕產婦出現的疼痛、焦慮、恐懼等情況,給予人文的關懷及耐心的指導,以解除產婦的緊張情緒。當產婦出現抑郁表現時,鼓勵其述說出心中的不適。醫護人員交流時注意語言的嚴謹,必要時避開產婦進行交流,避免以后發生不必要的糾紛。
提高產科護士的法律意識。護士應盡量使自己與患者的交往限于職業范圍,嚴格保守與患者交談的任何含有個人隱私的資料或信息,對于其不愿公開的隱私給予充分的理解與尊重并為之保密,維護其知情同意權。進行護理操作時,注意遮擋患者隱私部位,使用圍簾、請家屬暫時回避、盡可能為其提供私人空間。
實習生輪轉入科當天集中學習,由護士長及帶教老師對其進行入科前教育,講解工作特殊性,強調安全的重要性,告知其單獨操作的法律后果,培養其維護病人隱私的理念。實習生觀摩前,先征求患者的同意。
護理記錄是護士根據醫囑和病情對病人住院期間的護理過程的動態記錄,只有多巡視、勤觀察才能寫出客觀、真實、高水平的護理記錄。尤其是書寫嬰兒性別時,必須由書寫者親眼所見后方可書寫。
孕婦入院時進行入院宣教,閱讀住院須知并簽字;利用護患溝通會告知安全需要孕產婦、家屬的配合:限制探視時間和人數,發現可疑人員立即報告;指導家屬給嬰兒取側臥位休息,避免嬰兒發生嘔吐、窒息;囑咐家屬不可將新生兒床擋放下,強調新生兒的安全;指導產婦起床時動作要慢,以免摔傷。
產科護理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均可能涉及各種各樣潛在的安全問題,因此護理人員要不斷增強法律意識,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嚴格落實各項規章制度,以人為本,用高度的責任心,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以適應發展的需要,最大限度的為孕產婦提供高質量的、安全的護理服務。
[1] 白繼榮.護理學基礎[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99.
[2] 蔡華娟.《上海護理》新形勢下護理醫療糾紛產生的原因與防范對策[J].2003,8(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