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霞 黃永珍 高玉娜
鄭州市兒童院,河南鄭州 450000
癲癇是一種慢性的、反復出現的發作性疾病,是多種原因引起的腦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癥,癲癇的患病率為3%~6%[1],大多數患者起病與兒童期。目前臨床對該病的治療仍以抗癲癇藥物為主,在治療得當,依從性好的情況下,3/4的癲癇患者可以得到滿意的控制[2],但由于很多患兒及家長對疾病本身特點及藥物缺乏相關知識,不能遵循醫囑正規、長期的堅持用藥,從而影響了療效,因此加強對患兒的護理干預和健康教育,對提高癲癇患兒治療的依從性非常重要。本科對84例多次住院的癲癇患兒及家長采取了積極的護理干預措施,明顯提高了依從性,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的84例為我科2009年—2012年在本科住院的癲癇患兒,年齡2~14歲,男48例,女36例,將其分成2組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42例。
2組均給預癲癇患兒的常規護理:如病情觀察、發作時相關護理等,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有專人對癲癇患兒或家長進行溝通,進行以下相關護理。
1.2.1 加強與患的心理治療 癲癇是一種慢性疾病,治療目的不僅是要控制疾病發作,更重要的是能讓患兒想正常人一樣身心健康的生活、學習。心里治療不僅可以治療患兒的心理障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抑制癲癇的發作。要勸解鼓勵患兒用于面對現實,告訴患兒癲癇并不是可怕的和不光彩的疾病,鼓勵患兒有足夠的信心去面對疾病,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學習,讓孩子懂得按時服藥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認真對待,按時服藥。在長期的治療過程中,要始終保持樂觀的情緒,完全依從醫囑,規律治療、規律生活。本組干預前因心理因素影響依從性的有29例,心理治療后完全依從的有23例(占完全依從的79.3%)。
1.2.2 用藥護理 首先由專業醫師根據發作類型并結合患兒個體差異正確選擇藥物。盡可能單一一種藥物,必要時應用兩種以上藥物,并盡可能選擇對大腦副作用小的藥物,從小劑量開始,逐漸調制至足量,達到臨床控制。并囑咐患兒及家長嚴格遵守醫囑,不得擅自停藥、不得擅自換藥,更改劑量,堅持療程服藥,克服藥物的不良反應,告訴患兒擅自停藥或服用劑量不足、經常漏服藥物,可導致發作不易控制或癲癇的復發,從而影響治療效果。本組干預前因藥物因素影響依從性的有11例,干預后完全依從的有8例(73%)。
①完全依從:完全按醫生制定的治療方案、劑量,完成完整治療過程,完全配合各項護理。②部分依從:部分按醫生制定的治療方案、劑量,完成部分治療計劃,不定時治療,對護理措施部分配合。③不依從:指偶爾或病情加重時治療,對治療過程出現的反應及副作用不了解,不配合護理工作[3]。
數據采用SPSS 13.0進行統計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組間比較用t檢驗。
2組在護理干預和健康指導前治療依從性無明顯差別(P>0.05),干預組由護士對患兒及家屬講解癲癇的相關知識、癲癇藥物的相關知識及堅持正規的治療癲癇完全可控的,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大大提高,干預組42例患兒中,完全依從35例,占83.3%;部分依從6例,占14.3%;不依從1例,2.4%。對照組42例患兒中,完全依從11例,占26%;部分依從28例,占67%;不依從3例,占7%。結果比較表明,干預組和對照組2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癲癇是慢性、反復出現的復雜性疾病,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腦功能障礙臨床綜合癥,一旦確診,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長期服藥,甚至終生服藥。但是癲癇患兒除存在癲癇患者所特有的對發作及長期服藥的擔心外,還存在著認知功能障礙及社會交往困難,所以不能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從而治療依從性差,使疾病的的療效和預后也收到影響。
3.1.1 患兒心里行為異常 長期以來,臨床治療癲癇都已藥物控制為主,所以很多醫師只注重評估藥物的臨床療效而忽略了大部分癲癇患兒都存在著心里行為異常,而往往是這些因素干擾了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影響了療效。徐克銘[4]對206例癲癇患兒的觀察和評估顯示:心理抑郁178例(86.4%),對發作恐懼者146例(70.9%),認知功能受影響者155例(77.2%),社會交往能力受限者158例(76.7%)。因癲癇的多次發作,限制了的患兒活動,有的甚至影響了入學,有的因發作時遭到別的孩子的取笑,覺得癲癇病低人一等,還有的患兒家長因害怕孩子受到外界的歧視,把孩子藏到家中,不愿讓孩子與外界環境過多接觸,而且由于多年疾病纏身,久治不愈,這些都使孩子產生了自卑心理,對治療失去信心,脾氣暴躁,甚至自暴自棄,不愿意治療。
3.1.2 對藥物治療缺乏足夠的認識 藥物治療讓是目前治療癲癇最主要的方法,但同時抗癲癇藥也存在著不少副作用,如卡馬西平可出現頭暈、皮疹等;硝基安定可使患兒嗜睡、流涎、共濟失調、全身松軟等,不僅使患兒身體上增加了不適感,也是患兒的外在形象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有些患兒拒絕服藥或不按時間、規定服藥。這些不規范用藥就人為地造成了“難治性癲癇”。
在非藥物治療中,行為治療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一方面。癲癇的發作可能與人的性格有關,另一方面,精神刺激也是癲癇的促發因素之一。疾病經久不愈,加之來自社會環境中的不良刺激,使患兒對治療失去信心,情緒抑郁,悲觀失望,甚至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從而影響了治療效果。而行為治療也是一種心理治療,它的基本觀點是將人對外界環境的變化或壓力由被動變化為主動,而且具有自身指導以改變本身行為的能力,并能采取自我控制的措施。對癲癇病人可采取以下幾種行為治療:①陽性強化治療:采取獎勵措施,強化良好行為,以鞏固癲癇的間歇期;②隱蔽消退治療:主要針對癲癇發作有關的焦慮問題,通過減輕或消除焦慮來達到預防復發;③指示控制法治療:是指病人在幻想中慣用與促發刺激相反的一個詞或策略,告訴病人在非治療期間,當促發癲癇刺激出現時使用。
對癲癇患兒的治療,不能只靠臨床藥物治療,還要從患兒的心理、行為家庭等多方面給予綜合干預,才能提高患兒的治療依從性,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1] 張連琴.婦產科、兒科疾病護理常規[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1:401.
[2] 張葉群.影響小兒癲癇治療依從性的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8,5(5):412-414.
[3] 肖順珍.護理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8.
[4] 劉小紅.兒童行為醫學[M].北京:軍事醫學出版社,200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