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健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內科,上海 201700
動脈血氣分析是判斷機體是否存在酸堿平衡失調以及缺氧和缺氧程度的可靠指標。近幾年來,目前,動脈血氣分析在臨床各科低氧血癥和酸堿失衡的診斷、救治中,已經成為了必不可少的檢驗項目。因此,動脈血氣穿刺技術作為護理臨床工作中常見的護理操作技術之一,已被廣泛應用。其穿刺部位的選擇、穿刺方法、采血角度及采血器的選擇是此項操作的關鍵。國內對動脈血氣分析穿刺技術進行較多的臨床研究,現將近況綜述如下。
橈動脈是肱動脈的終支之一,其位置表淺,可以摸到脈搏,為最適宜的穿刺部位。穿刺時患者取仰臥位,手臂略向外展,應將腕部伸直,手心向上,手腕下墊小棉墊將前臂抬高10 cm,手自然放松,穿刺點位于掌橫紋上方1~2 cm的動脈搏動處。用已消毒的手指觸橈動脈搏動的準確位置,使動脈恰在手指的下方,在食指邊的動脈搏動處進針。
病人取平臥位或≤30°半臥位,穿刺側外展,外旋,肘下墊高10 cm,消毒肘窩后在肘橫紋線上內1/3處用左手食、中指(消毒后)觸摸肱動脈搏動明顯處及其大小、深淺度、走向,食指尖稍用力壓并固定動脈,逆動脈血流方向于指下端0.5~1.0 cm處快速刺進皮膚至血管,用力大小視動脈的深淺度而定,見鮮紅色動脈血后固定針頭。
股動脈具有易定位,取血速度快,痛苦小等優勢。臨床常用于年幼的患兒及循環衰竭的患者。穿刺時患者取仰臥位,采血側下肢伸直略外展,膝關節微屈,必要時臀下墊小枕,觸摸股動脈搏動,選擇腹股溝韌帶下方2 cm股動脈處,以搏動點最明顯部位為穿刺點,常規消毒患者局部皮膚及操作者的左手中、食指,操作者中、食指固定穿刺點后進行穿刺采血,見回血后固定針頭[2]。
患者取坐位或者臥位,在足背內外踝連線中點,拇長伸肌腱外側,選擇搏動最強點的遠心端0.3~0.6 cm處進針。見鮮紅色回血后,固定穿刺針,采血后按壓局部2~5 min[1]。
譚燕[3]研究報道:對患者進行了經橈動脈、股動脈、肱動脈和足背動脈四種不同部位采血的對比研究和相關因素分析。結果證明,橈動脈采血組一次采血成功率為91%,股動脈采血組一次采血成功率為79%,足背動脈采血組成功率為90.8%;橈動脈采血組無疼痛為89%,股動脈采血組無疼痛為4%,足背動脈采血組無疼痛為84%。橈動脈位置表淺,易于暴露穿刺部位,穿刺后易止血及觀察出血情況,且橈動脈不易發生神經、血管的損傷。肱動脈觸摸明顯處可達3~5 cm,易觸及,便于操作,患者易接受,采血時疼痛較輕,肱動脈搏動明顯,操作簡便,不受體位限制,成功率較橈動脈高[1],但肱動脈易滑動,易損傷正中神經,此法對房顫、心動過速、肥胖患者不適用。股動脈管徑粗,常用于危重患者的搶救,但股靜脈位于股動脈內側0.5 cm,采血時易誤穿成靜脈血,而且股動脈解剖部位較深,如有出血不易被及時發現。足背動脈均位于體表暴露部位,采血時方便操作,但因管腔細小,搏動感較股動脈弱,需要熟悉其準確的解剖位置,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才可以順利采血[4]。大量文獻研究證明:動脈采血的部位的首選橈動脈,其次為肱動脈、股動脈及足背動脈。
劉寒秋等[5]報道:通過兩種角度橈動脈穿刺方法的對比研究結果顯示:兩種角度橈動脈穿刺首次成功率,實驗組(30~45°)為91.7%,對照組(90°)為82.5%;兩種角度橈動脈穿刺后局部淤血,實驗組(30~45°)為5例,對照組(90°)為19例。消瘦患者,動脈表淺,其穿刺角度宜小,但不宜小于30°,而肥胖者,動脈較深,其穿刺角度可以適當加大。作者認為肱動脈穿刺角度同橈動脈。股動脈穿刺者根據患者體形的胖瘦選擇足夠長的針頭,于股動脈搏動最強處垂直進針,見回血后即停止刺入[2]。足背動脈穿刺時針頭與皮膚呈15~20°進針,且針尖斜面向下[4]。
①傳統方法是用注射器抽取6250U/mL肝素鈉0.2 mL,轉動針栓使整個注射器內均勻附著肝素,針尖向上推出多余液體和注射器內殘留氣泡,然后進行穿刺抽血,因為血標本與空氣接觸后可使PO2升高,PCO2降低,并污染血標本,所以采血后將應立即將針頭刺入橡皮塞與隔絕空氣,然后搖勻送檢。②為確保去氧采集及采血量,肝素濃度的準確性、動脈采血器的選擇是重要條件[6]。為減少針刺傷及更加保證標本的質量,我院現采用B-D公司生產的一次性預設型動脈采血器(1 mL、2 mL),并配套安全針座帽和針塞。預設好采血量1~1.6 mL后,將針頭刺入動脈,血液隨動脈壓自動進入針筒,然后套上安全針座帽,在搖勻送檢。
①采血前應讓病人在安定舒適狀態,避免非靜息狀態造成的誤差。標本采集前的心理支持由于患者情緒緊張,容易造成血管收縮,當針尖觸及動脈時,會引起動脈血管痙攣,造成動脈搏動不明顯[6]。所以要耐心的做好解釋工作以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提高穿刺成功率。②對正在進行吸氧的患者,應記錄氧流量,在病情許可的情況下,停氧30 min后再采血,已使檢驗結果更加準確[6]。③采血部位如果正在進行輸液,就有可能使標本發生溶血和稀釋,影響鉀、鈣等濃度從而影響檢測結果。如果誤采為靜脈血,就不能準確的反應動脈血氣狀況,因此要選擇沒有輸液及容易穿刺的動脈[6]。
穿刺處用干棉簽按壓5~10 min,對于凝血功能差的病人應適當延長按壓時間。血標本應在掌心內輕搓5 s,再晃動5 s,以使血液與抗凝劑充分混勻,以免影響血色素及血細胞壓積結果的準確性。理想的血氣標本,其空氣氣泡應低于5%[6]。貼好標簽,標本應在10~15 min內送檢。宜在30 min之內檢測,否則,會因為全血中有活性的RBC代謝,不斷地消耗O2,并產生CO2,而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如30 min內不能檢測,應將標本置于冰水中保存,最多不超過2 h。
動脈血氣分析常用于危重患者的搶救,再加上血氣分析操作難度系數大,有些患者因病情需要,多次穿刺動脈血,使得患者血管易產生硬結、循環障礙、彈性差,且血液淤滯、粘稠度高、通透性增大,更加給臨床穿刺操作帶來一定難度。因此需要我們在實踐操作中細心體會,掌握要領,摸索練習,才能積累經驗,不斷提高采血成功率。所以如何提高動脈采血的準確率和成功率及熟練度,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的痛苦,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的課題。
[1] 黃敏.動脈血氣分析標本采集的護理現狀[J].天津護理,2011,19(2):121-122.
[2] 王彩萍.采集動脈動脈血氣分析標本的方法比較及護理體會[J].吉林醫學,2010,31(32):5859.
[3] 譚燕.兩種方法采取動脈血氣分析的效果比較[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9):216-217.
[4] 袁慧,張潔.老年人肱動脈與足背動脈血壓值的對比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1(12):38-39.
[5] 劉寒秋.兩種角度橈動脈穿刺方法的對比研究[J].江蘇醫藥,2008,34(7):752.
[6] 魏淑華,李書芬,金華芬.動脈血氣分析前的影響因素及護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