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梅
會澤縣人民醫院,云南曲靖 654200
在嬰幼兒的成長中,急性腸套疊是指嬰幼兒體內的部分腸管及附著的腸系膜因蠕動絮亂、環肌持續痙攣而出現的腸梗阻現象。且這一病癥患而多以2歲以內的嬰兒為主,尤其是出生4~8月的嬰兒,這一時期為其發病的高峰期,且發病嬰兒多集中在肥胖兒。該院在2011年2—7月期間,共收治160例急性腸套疊患兒,在經過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及護理后,均痊愈出院。在此,本文對其做如下報道。
該院在2011年2—7月期間,共收治160例急性腸套疊患兒,其中男性100例,女性60例,年齡多在2個月~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歲,且住院時間為3~11 d。在對患兒進行治療時,需要醫務人員結合著患兒的病史,若患兒病史在2 d以內,多采用低壓空氣灌腸復位的治療方法。并在復位后,對患兒進行2~3 d的留院觀察,在其臨床癥狀消失、大便恢復正常后方可出院。若空氣灌腸復位沒有取得一定的療效或患兒病程在2 d以上,則需要結合著患兒的實際狀況進行剖腹探查手術。術中手法復位成功后,若患兒腸管沒有出現壞死,則需要對行回盲部固定及闌尾進行切除;若患兒在經過手法復位后,沒有取得成功或出現腸管壞死,則需要醫務人員進行壞死腸管切除腸吻合術[1]。
在對小兒急性腸套疊疾病的治療中,離不開護理人員的護理觀察。護理人員在加強護理的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首先,心理護理。患兒在出現小兒急性腸套疊疾病時,經常因病痛折磨而出現啼哭、嘔吐、腹脹等現象;此時家長多會出現急躁的情緒。對此,需要護理人員主動的與家長溝通,并積極向其講解病情,做好相關醫學知識宣傳及心理指導,幫助患兒家長解除顧慮,使其積極配合自己的護理工作。其次,術前護理。護理人員應積極主動的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對患兒的病史進行準確掌握,同時對患兒的嘔吐狀況、便血狀況及日常哭鬧狀況進行仔細觀察,并做好的相應的記錄,為醫務人員提供豐富的手術材料。再次,術后護理。在整個術后護理中,一方面,護理人員要對患兒的呼吸通道進行觀察,確保其處于通暢狀態;另一方面,則需要護理人員對患兒的生命體征進行觀察,以便在出現問題時,能及時的采取措施進行完善。最后,在加強小兒急性腸套疊護理中,還應對患兒家屬進行相應的出院指導。一般來講,腸套疊常繼發于腹瀉、上呼吸道感染、飲食不當所致的腸功能紊亂[2]。這就要求患兒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加強患兒的生活護理,尤其是飲食護理。結合嬰兒的生長發育需要,家長在喂養嬰兒時,除了使用母乳外,還應適當的添加輔食及營養,在滿足嬰兒生長發育需求的同時,還能提高嬰兒的免疫力。一般來講,在嬰兒3~6個月時,可以添加果汁、蛋黃、菜泥等輔食;而在嬰兒7~9個月時,則可以喂嬰兒面條、雞蛋、肉末、饅頭等輔食;在10~12個月時,則可以添加面包、碎肉等輔食。在這些輔食的取量中,家屬應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單一到多樣的原則,在添加中應著重注意小兒的飲食衛生狀況,避免出現腹瀉及感冒等病癥。
在本組的160例患兒中,通過低壓空氣灌腸復位或手術治療后配合抗生素、葡萄糖、營養等多個方面的支持,取得了極佳的治療效果。患兒一般在2~4 d內即可痊愈出院;且部分手術治療患兒在術后3~10 d內痊愈出院。這些患兒在出院時體溫處于正常狀態,能夠正常進食,沒有出現任何手術并發癥。
作為嬰兒成長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小兒急性腸套疊對嬰兒的身體健康有著極大的威脅。在該病癥的發生中,一般是在患兒腹瀉后出現,且具備起病快、病情復雜等特點。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對患兒進行護理時,能夠密切關注患兒的病情變化,爭取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在提高患兒治愈效率的同時,還能為患兒今后的成長做好鋪墊[3]。需要注意的是,患兒受年齡及語言功能的影響,在遇到疾病時,其病情發展迅速,在入院后需要護理人員進行全方位的護理。在密切關注患兒病情變化的同時,還應嚴密監測患兒的生命體征,并對其進行準確無誤的記錄,為醫生的診斷與治療提供可靠的材料,使其早日康復出院。
[1]姜桂芳,劉友紅,趙秋玲,等.小兒急性腸套疊圍手術期的觀察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4(3):220-221.
[2]陳紅,李秋杰.小兒腸套疊的術后觀察與護理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2):198.
[3]羅光明,黃慶榮,尹玉軍.小兒急性腸套疊196例臨床診治分析[J].河北醫學,2010(4):447-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