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翠
大慶油田總醫院,黑龍江大慶 163001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系多種原發疾病如休克、創傷、嚴重感染、誤吸等疾病過程中發生的急性進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ARDS是臨床上較常見的急、重癥,多數需經機械通氣治療。對ARDS患者進行加強護理的內容包括呼吸功能監測及臨床監護。選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45例臨床護理和觀察方法分析如下。
本組病人45例,男35例,女10例;年齡26~75歲,平均年齡55歲;全部確診為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標準[1]。呼吸頻率(RR)30~43次/min,PaCO222~39 mmHg,PSV為15~20 cmH2O,PEEP為5~15 cmH2O,氧合指數120~240 mmHg。
經治療后45例病人中,32例好轉,11例病人病情惡化,最終死亡2例。
呼吸觀察:若呼吸頻率大于28次/min時,常為病情加重的預警信號。呼吸節律和呼吸形態,呼吸肌疲勞表現為呼吸淺速,吸氣時胸骨上窩、鎖骨上窩、肋間隙凹陷,或胸腹式交替呼吸。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表現為心率增快。心率減慢見于嚴重低氧血癥,當PaO2≤25 mmHg時,可發生房室傳導阻滯或猝死。觀察血壓PaCO2上升10 mmHg,血壓亦即上升,脈壓差加大。血壓下降見于嚴重低氧血癥,重者可發生休克。觀察意識狀態,急性缺氧表現興奮、煩躁、頭痛。重者意識障礙、驚厥。急性CO2潴留表現頭痛、嚴重者可有瞳孔縮小、嗜睡甚至昏迷。皮膚潮紅、多汗,結膜充血等CO2潴留表現。
BiPAP呼吸機的參數設置,壓力從較低水平開始,吸氣壓與呼氣壓之差最好不低手6~8 cmH2O,待患者耐受后再逐漸上調直到達到滿意的通氣和氧合水平,或調至患者可耐受的最高水平。如患者的意識、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血氣分析以及人機協調性、呼吸機的工作情況、不良反應等。根據患者需求予以口腔護理,保留胃管、保留尿管等的護理,協助翻身拍背,指導咳嗽咳痰,做好壓瘡的預防和護理[2]。飲食原則為予以高熱量、高蛋白、豐富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長時間帶機的患者可安排15~30 min暫停時間以進餐,停機期間改為鼻導管給氧并密切觀察患者呼吸及SPO2的變化。不能停機者遵醫囑給予全胃腸外營養(TPN)或鼻飼流質飲食。記錄通氣模式、IPAP及 EPAP值、Fi02,患者的意識,氧飽和度,血氣分析,呼吸困難及發紺情況有無改善,有無人機對抗等。
通暢氣道,改善通氣,及時清除痰液,鼓勵清醒患者多飲水,用力咳痰,咳嗽無力者定時協助翻身、拍背,促進排痰,對昏迷患者可機械吸痰,保持呼吸道暢通。病情重或昏迷患者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使用機械通氣。對I型呼衰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患者,應吸入較高濃度的氧,氧濃度>35%[3]。對Ⅱ型呼衰患者應給予低濃度(25%~29%)、低流量(1~2 L/min)鼻導管持續吸氧,以免缺氧糾正過快引起呼吸中樞抑制[3]。如配合使用呼吸器和呼吸中樞興奮劑可稍提高給氧濃度。給氧方法常用的為鼻導管、鼻塞和面罩給氧。給氧過程中若呼吸困難緩解、心率減慢、發紺減輕,表示氧療有效;若呼吸過緩或意識障礙加深,須警惕二氧化碳潴留。
按醫囑選用敏感、有效的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用藥期間密切觀察療效和不良反應。按醫囑使用呼吸興奮劑(如尼可剎米、洛貝林等),必須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觀察用藥后反應(如呼吸頻率、節律、動脈血氣及神志),防藥物過量;對煩躁不安、夜間失眠患者,慎用鎮靜和呼吸抑制劑,以防引起呼吸抑制[4]。如出現惡心、嘔吐、煩躁、面色潮紅、皮膚瘙癢等現象時,呼吸興奮劑需減慢滴速。若出現肌肉抽搐等嚴重不良反應時,應及時通知醫生。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因呼吸困難、預感病情危重、可危及生命,常會產生緊張、焦慮情緒。護士加強巡視,多與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況,針對性地安慰、解釋,鼓勵患者表達不良心理的因素,指導自我放松的辦法,給予心理支持,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1] 宋志芳.現代呼吸機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346.
[2] 金友紅,徐雪琴.重癥急性胰腺炎并發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2,4(10):11.
[3] 樊躍忠.ARDS病人機械通氣的護理體會[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0,30(3):487.
[4] 胡瑞慧,王斌.俯臥位改善ARDS患者氧合的護理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4(1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