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菁
大慶油田總醫院,黑龍江大慶 163001
腹主動脈瘤是臨床上較為兇險的一種疾病,造成腹主動脈管壁局部薄弱,張力減退后所產生的永久性、局限性擴張或膨出。瘤體直徑>5 cm或直徑每年增加0.5 cm,出現破裂或其他并發癥征象應及時手術。選取2010年2月—2012年5月收治的30例腹主動脈瘤手術麻醉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如下。
本組30例腹主動脈瘤患者,其中男25例,女5例;年齡42~80歲,平均65歲。經MRI診斷為腹主動脈瘤。瘤體最小者24 cm×28 cm,最大者8 cm×10 cm。ASA分級:Ⅱ級12例,Ⅲ級9例,Ⅳ級7例,Ⅴ級3例;25例擇期手術,5例急診手術。采用動脈瘤切除與人工或同種血管移植術。
術前30 min給予東莨菪堿0.3 mg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魯米那100 mg。選擇相應椎間隙進行硬膜外穿刺,麻醉藥用2%利多卡因加0.2%丁卡因的混合液,穿刺成功后行,快速誘導及氣管插管,全麻誘導采用芬太尼0.03~0.05 mg/kg,異丙酚1.5~2.0 mg/kg。術后50 min前吸入異氟醚,40 min前停用阿曲庫銨,30 min前停用異丙酚。手術持續了48 h后,配置一次性鎮痛泵,鎮痛鹽酸曲馬多0.9% mg6鹽水作為第一劑在20 min前硬膜外輸注羅哌卡因鹽酸鹽鹽酸曲馬多600 mg +氟哌利多3.0 mg + 0.9%鹽水稀釋100 mL~2mL/h下硬膜外鎮痛維持。
所有患者術中麻醉效果滿意,手術歷時70~110 min,術中平均動脈壓(MAP)為65~123 mmHg,收縮壓降至70~80 mmHg,均無出現麻醉死亡或并發癥,術后18~40 d均痊愈出院。
腹主動脈瘤,腹部正中切口,充分顯露動脈瘤后,解剖近端瘤頸和雙側髂動脈并上帶,分別阻斷瘤體近端和雙側髂動脈,切開動脈瘤,選擇適當的分叉血管植入。胸段硬膜外+淺全麻+硬膜外PCA;胸段硬膜外+淺全麻+靜脈PCA;假硬膜外+全麻+硬膜外PCA;假硬膜外+全麻+靜脈PCA,并且制定了各項標準化的圍手術期治療措施。心功能正常時大多數病人可耐受因主動脈阻斷所引起的后負荷增加,但左心功能差的病人會出現PCWP升高,CO降低和心肌缺血,此時應用硝酸甘油靜脈輸注。以改善后負荷和心肌血供[2]。較長時間的阻斷主動脈可引起外周缺血,從而導致機體組織無氧代謝,無氧代謝產物蓄積組織,又使得外周血管擴張。因此,此類手術血容量應充足,以代償主動脈開放時外周阻力降低[1]。開放主動脈時可引起動、靜脈的擴張,使血壓下降,加上無氧代謝產物作用,使心血管應激性降低,收縮功能降低。因此,此時應減淺麻醉,適量應用血管收縮藥、心肌正性藥,同時應用適量碳酸氫鈉,補充血容量。手術操作結束后,當遠端血流灌注良好時,應用魚精蛋白拮抗肝素作用(量為1:1),需測定ACT[3]。及時處理術后高血壓、心動過速、疼痛、寒戰反應。手術后,手術效果滿意無再出血可能,體溫不低于35℃,呼吸和循環功能穩定,病人可拔除氣管導管,否則應留置氣管導管人ICU繼續監測。
脊麻(SA)和硬膜外(EA)是應用最多的區域麻醉技術。由于不需應用肌松劑和控制呼吸,同時避免了吸入麻醉藥影響,因此區域麻醉(RA)對于通氣功能的影響很小。大手術后可出現血液高凝狀態,而RA可能通過降低應激反應,從而影響血液凝固,降低術后動靜脈和移植物血艙形成的幾率。RA給藥可持續至術后,局麻藥或阿片類藥物均可應用。與全身麻醉(GA)相比,RA患者術后鎮痛效果更佳,可以早期活動,恢復更快,住院時間(LOS)可以縮短。RA有一定的失敗率,所潛在的并發癥如硬膜穿破后頭痛、一時性脊神經根綜合征、局部疼痛與激惹等。即使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也可能發生脊髓或硬膜外血腫,若未及時發現將導致嚴重后果。許多血管外科患者術前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療,這將增加神經系統損傷和脊髓出血的風險[4]。當阻滯平面較高時不能有效咳嗽,分泌物排出不暢,通常認為RA不能為氣道提供安全保障,不能控制通氣和氧供。GA的缺點則表現在以下諸方面,由于GA時往往需要控制氣道(特別是對重大手術),術中可能誘發支氣管痙攣;吸入麻醉藥可降低患者對高碳酸血癥和低氧血癥的反應;常需要使用肌松劑;此外,GA與RA一樣,不會降低患者的應激反應。RA及GA對結局所產生的效果相當。由于方法的缺陷使得以前的研究支持RA,似乎RA使血流動力學更穩定,而接受GA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更多的干預以控制血壓或心率。
[1] 陳愛飛.不同麻醉方法對上腹部手術應激反應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8):1228-1229.
[2] 楊承祥,鄧碩曾.硬膜外阻滯加全麻對體外循環應激反應的影響[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7,16(10):493.
[3] 李蔚,劉悅,韓建民.腹主動脈瘤介入手術的麻醉管理[J].河北醫藥,2010,32(20):2834-2835.
[4] 蘇鵬.高齡冠心病并發高血壓患者上腹部手術改進麻醉方案的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11(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