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琦 王彥鳳 張麗君
大慶油田總醫院,黑龍江大慶 163001
乳腺囊性增生病為女性最常見的乳腺疾病,是乳腺導管和小葉在結構上的退行性和進行性變化。突出的表現是乳房脹痛和乳房腫塊。選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間收治的乳腺囊性增生70例臨床治療方法進行分析如下。
本組乳腺囊性增生70例,年齡30~58歲,平均43歲;已婚者64例,未婚者6例;經產婦64例, 未產婦6例;左側39例,右側33例,其中雙側8例。全單側發病18例, 雙側發病52例。部病例均有乳痛癥狀,有小量乳頭溢液者3例。
用乳罩托起乳房口服中成藥逍遙散3~9 g,3次/d;或服用5%碘化鉀5 mL,3次/d;或維生素E50 mg,3次/d,有緩解疼痛的作用。疼痛嚴重者用法為在月經前1周內口服甲基睪丸素,每次5 mg,3次/d,或肌內注射丙酸睪丸酮,每天25 mg,共3~4 d。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采取不同的手術方法,腫塊直徑在3 cm以內,可行腫塊切除;根據病理結果,行乳房大區段切除。有高度上皮增生,病變廣泛,腫塊過大,以上應行單純乳房切除術。
月經周期而出現的乳房一側或雙側疼痛性腫塊類,若長期藥物治療無效,可在腫塊明顯部位作切除組織病理檢查,經治療治愈43例,有效25例,無效2例。
乳腺囊性增生病癌變的臨床表現無特征性。必須臨床、組織學和長期隨訪三者相結合才能明確有無癌變。然而,可以肯定的認為,乳腺囊性增生病與乳腺癌之間存在著比較密切的關系,乳腺囊性增生病上皮增生發展為間變,最后癌變。導管或腺泡上皮增生擴張成大小不等的囊或有上皮化生。本期可見腫瘤切面為邊界不清或不整的硬結區。硬結區質硬韌,稍固定,切面呈灰白色伴不規則條索狀區。突出的特點是囊腫形成。囊腫小者直徑在2 mm以下,大者1~4 cm不等,有光滑而薄的囊壁,囊內充滿透明液體或暗藍色、棕色黏稠的液體。后者稱為藍頂囊腫,鏡下可見囊腫由中小導管擴張而來。上皮增生發生于擴張的小囊內,也可發生于一般的導管內。為實體性增生(乳頭狀增生),導管或擴張的小囊上皮細胞可化生。乳腺一側或兩側有彌漫性增厚可局限于乳腺的一部分,也可以分散于整個乳腺,腫塊呈顆粒狀、結節狀或片狀,大小不一,質韌而不硬,增厚區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乳頭可有溢液。病程較長,發展緩慢。根據臨床表現,診斷不難。但局限性乳腺增生病腫塊明顯時注意與乳腺癌相鑒別。后者腫塊更明顯,質地偏硬,與周圍乳腺組織有較明顯的區別,常伴有腋窩淋巴結腫大。
乳腺囊性增生的治療以對癥治療為主,可用中藥或中成藥調理,如逍遙散。患者應每隔2~3個月到醫院復查一次,或指導患者定期自查乳房,以觀察乳房腫塊的變化。合理安排飲食結構,減少脂肪攝入,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況,均有利于減少或預防本病的發生。對于未排除乳癌可能的病人,應作好隨訪工作,必要時應進行活組織檢查。維生素類藥物治療,大劑量的維生素E、維生素A、維生素B6等治療后有一定的效果。碘化鉀可以改善乳房疼痛,經前期使用效果明顯[1]。在疼痛嚴重影響工作或生活時方可考慮應用,近來應用三苯氧胺治療,效果也比較明顯。增生病變僅局限乳房一處,經長時間藥物治療而癥狀不緩解,局部表現無改善或腫塊明顯增大、變硬和有血性分泌物外溢時,應包括腫塊周圍正常組織在內的腫塊切除病檢。如發現上皮細胞不典型增生而年齡>45歲,又有其他乳腺癌高危因素者,則以單純乳房切除為妥。在做乳房腫塊區段切除時,應做乳房皮膚的梭形(或弧形)切除,但不要損及乳暈,以便在縫合后保持乳房的正常外形。乳房小且增生病變遍及一側全乳,在非手術治療后癥狀不緩解,腫塊繼續增大,乳頭溢血性分泌物,病理診斷為不典型增生,年齡在40歲以上者,有乳腺癌家族史或患側乳房原有慢性病變存在,可行單純乳房切除,并做病理學檢查。如為惡性,可行根治[2]。年齡<30歲一側乳房內多發增生者,可行細胞學檢查,也可進行活檢(應在腫塊最硬的部位取組織)。如為高度增生,也行乳房區段切除。術后可以藥物治療和嚴密觀察。如腫塊最明顯處做大區段乳房切除,并送病理學檢查,發現癌細胞者,均應盡快在短時間內補加根治手術[3]。乳腺囊性增生70例,經治療治愈43例,有效25例,無效2例。
對乳腺增生患者,在積極治療的同時應注重長期隨訪、定期復查。觀察研究疾病復發和病情進展的原因。制定實用有效的方法監測病情變化,警惕乳腺癌發生。
[1] 王莉,徐本華.高頻超聲及彩色多普勒顯像分析57例良惡性乳腺腫塊[J].中國臨床醫學,2010,17(1):129-130.
[2] 蔣國勤,吳浩榮.乳腺疾病的微創外科治療[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8,12(2):33-34,50.
[3] 伍家發.乳腺良性腫瘤手術治療75例臨床分析[J].海南醫學院學報,2009,15(9):1139-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