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超
江蘇省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放射科,江蘇南京 210000
3D-CTA是對于顱內動脈瘤患者診斷的金標準,近年來隨著3D-DSA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對顱內動脈瘤的大小、形態診斷效果明顯得到了提高,但是其具有操作復雜,對患者創傷較大等缺點[1],本文主要探討三維CT血管造影術(3D-CTA)及三維數字減影全腦血管造影(3D-DSA)對于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診斷價值。
對于2012年1—6月在該院治療的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采用3D-CTA技術對于27例顱內動脈瘤患者進行檢查,采用3D-CTA技術對于51例顱內動脈瘤患者進行檢查,3D-CTA組:共27例,男12例,女15例,年齡在18~68歲,平均年齡為(46.3±3.2)歲;3D-CTA組:共51例,男23例,女28例,年齡在16~67歲,平均年齡為(46.9±3.4)歲;兩組患者均出現頭痛等臨床癥狀,兩組患者的年齡及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可以進行比較。
1.2.1 3D-CTA檢查 應用16層螺旋CT掃描儀(GE公司),在患者的肘前靜脈出注射非離子型對比劑,劑量為1. 0~2. 0 mL/kg,注射速度為3.0 mL/s,開始掃描,掃描范圍為枕大孔下緣到頂結節。
1.2.2 3D-DSA檢查 應用FD20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PHILIP)及三維DSA進行檢查,對患者的正位、側位及斜位進行拍攝,隨后進行DSA造影,對拍攝的圖像進行重建。
本研究對于兩種方法的診斷符合率進行比較,采用χ2檢驗,當P <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統計學軟件應用SAS進行分析。
3D-DSA檢查:51例患者中,檢查出44例陽性患者,其中有35例為單發,有11例患者為多發,共68個動脈瘤;3D-CTA檢查:27例患者中,檢查出19例陽性患者,其中有13例為單發,有6例患者為多發,共25個動脈瘤。
3D-CTA對于顱內動脈瘤患者診斷的靈敏度為97.2%,診斷符合率為98.1%;3D-DSA對動脈瘤患者診斷的靈敏度為97.7%,診斷符合率為98.4%,兩種方法對于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診斷的林敏度及符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顱內動脈瘤是臨床上常見的神經外科疾病,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大多是由于顱內動脈瘤破裂導致的,其破裂后患者再出血后死亡率較高[2],因此,對顱內動脈瘤患者進行早期診斷及治療意義重大,本研究主要探討三維CT血管造影術(3D-CTA)及三維數字減影全腦血管造影(3D-DSA)對于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診斷價值。
3D-CTA是近年來對于顱內動脈瘤患者進行診斷的一個新方法,能夠較好的顯示動脈瘤的大小[3],周圍組織的毗鄰關系及瘤子的寬度等;3D-CTA和3D-DSA對于顱內動脈瘤患者進行診斷時各有優勢:3D-CTA能夠較好的顯示動脈瘤內的鈣化及其血栓,但是對于血流動力學的顯示較DSA差[4];同時 CTA對于頸內動脈瘤的顯示效果不及DSA。
本研究結果顯示:3D-CTA和3D-DSA兩種方法對于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診斷的林敏度及符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綜上所述,目前雖然臨床上對于顱內腫瘤患者進行診斷的金標準仍然是3D-DSA,但是3D-CTA也是一種簡單快速的診斷方法,可以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 石鑫,姜梅,郝玉軍,等.3D-CTA、3D-DSA對顱內動脈瘤臨床診斷價值的對比[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0,15(2):69-72.
[2] 何澤清,劉國慶,汪明全,等.128層螺旋CT血管成像在頸腦血管疾病中的診斷價值[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1,33(7):741-743.
[3] 諸葛啟釧,陳偉建,楊遠俊,等.3D-CTA在急性破裂顱內動脈瘤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7,23:403-406.
[4] 江金帶,李揚彬,譚理連,等.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腦動脈瘤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和價值[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1,17(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