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建 代劍川 張思源
文山州人民醫院心胸外科,云南文山州 663000
目前,漏斗胸是兒童最常見的先天性胸廓畸形,由于病因尚不清楚,而漏斗胸占所有胸壁畸形的90%以上,其發病率為2‰~4‰,男女比例約4/1。該病會嚴重凹陷的胸骨壓迫心臟、降低肺活量,影響心肺功能,手術是治療漏斗胸的唯一方法。該院改良式漏斗胸矯形手術是小兒胸外科微創手術中的一項新技術。該手術與傳統漏斗胸手術相比具有創傷小、出血少、并發癥少、術后恢復快、矯形效果理想等優點。
該科于2002年10月—2004年8月對5例漏斗胸患兒實施了改良矯治術,現總結報道如下。
全組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齡6~9歲,平均7歲。胸骨凹陷深度2~4 cm,凹陷部容水量20~70 mL。側位X片胸骨與脊柱距離5~5.5 cm。漏斗指數均>0.2。有1例患兒心電圖為竇性心律不齊。3例納差,營養不良,發育欠佳,心悸,反復出現上呼吸道感染。
手術方法:患兒經采用氣管插管全麻,仰臥位,前胸正中縱切口,一般長度為從胸骨角至胸骨劍突下2 cm,將胸大肌和腹直肌向兩側游離翻開,上達胸骨角,下至劍突,兩側達肋骨與肋軟骨連接處。暴露第3~7對畸形肋骨,切除劍突。行胸骨后分離。骨膜下剝離出肋軟骨,將第3~6對肋軟骨最畸形段切斷,過長的肋軟骨切除1~2 cm。在于凹陷區上方一肋間水平作胸骨前板楔形截骨,一般在第2、3肋間水平,不完全切斷胸骨,保留后板骨皮質,切除面需要看胸骨凹陷程度而定,一般0.3~0.5 cm。用10號絲線跨楔行區縱行縫合,使胸骨向上抬起,固定于過伸高度。將肋軟骨重疊1~2 cm縫合于兩側,注意對稱。縫合肌層,用4—0可吸收縫線皮內縫合皮膚。放置胸骨后負壓球引流,皮下放置橡皮片引流。
5例患兒1例破右側胸膜,術中囑麻醉師膨肺后修補破口,未發生氣胸。5例出血量100~200 mL。術后2 d下床活動,7~14 d出院。隨訪1~2年,外觀效果良好。患兒飲食營養狀況改善,感冒減少,心身健康。未發生心肺及脊柱壓迫癥狀。
漏斗胸是最為常見的胸壁畸形,前胸凹陷多于1歲前開始出現,1~4歲逐漸加重,4歲后穩定。隨年齡增長可出現脊柱側彎,小兒肺發育可持續至3歲左右,導致胸腔容積減少,小兒肺發育受累,加重了肺功能的損害。因此,漏斗胸畸形嚴重者無論從生理、心理或美學角度考慮,均應及早矯治。
漏斗胸的矯治方法,主要有胸骨翻轉及胸肋抬舉兩大類,胸肋抬舉法中有Ravitch手術因其創傷小,療效滿意而越來越多被采用。改良漏斗胸矯治術在針對其手術缺點作了以下幾點改良,①改胸骨后板截骨為前板楔形截骨,縫合胸骨斷面,使其牢固而操作簡單;②切除部份變形肋軟骨后改端端縫合為重疊縫合,利用兩側肋骨和肋軟骨牽引的合力,使胸骨向上抬起;③避免使用支撐物,減少再次手術取出內固定的痛苦。同時根據5例的實際操作,手術應注意幾點:①漏斗胸由于胸壁下肋軟骨生長過度所至,手術中切除肋軟骨應足夠長;②手術切除過長肋骨在縫合皮膚時,可能遇到皮膚松馳情況,游離皮膚胸大小肌時范圍盡量大,縫合時才盡可能平整合適;③肋軟骨斷端重疊縫合時至少2針以上,以防胸壁軟化反常呼吸;④胸膜菲薄易破,分離時緊貼肋骨面而行,范圍應足夠大,牽引胸骨時才能避免拉破胸膜;⑤術后加強康復訓練,鼓勵患兒行吹氣球脹肺、擴胸運動及俯臥撐等體育鍛煉以糾正畸形。
本組結果說明改良漏斗胸矯治術創傷小,出血少,術后恢復快,操作簡單。但因本組病例少,需進一步觀察療效。
[1] 施云飛,晁福,楊鴻生,等.改良Haller術式治療漏斗[J].中華外科雜志,2001,39(1):815.
[2] 胡廷澤,劉文英,馮杰雄,等.改良胸骨上肌術治療漏斗胸[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1999,20(6):337.
[3] 劉宏,汪大績,劉建新,等.胸肋V型截骨內固定術治療兒童漏斗胸的方法探討[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1994(4):76.
[4] 劉宏,梅海波,唐進,等.改良Ravitch手術治療先天性漏斗胸[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02,23(6):283.
[5] 魯亞南,劉錦紛,徐志偉,等.改良Nuss手術糾治小兒漏斗胸[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07,14(2):93-96.
[6] 李勇,付立,江汝健,等.微創漏斗胸矯治術62例[J].四川醫學,2011(7):1037-1038.
[7] PilegaardHK,LichtPB.Early results following the Nuss operation for pectusexcavatum--asingle-institution experience of 383 patients[J].Interact Cardiovasc ThoracSurg.2008,7(1):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