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建朝
河南省虞城縣人民醫院腫瘤內科,河南虞城 476300
患者:李×× 男,65歲。
1985年12月因聲音嘶啞,咽痛2個月,在北醫附屬人民醫院就診,發現右側聲門結節,活檢病理診斷:(右聲帶取材)鱗狀細胞癌,(病案號:376400 病理號:45260),診斷為右側聲門型喉癌。1986年3月于北京腫瘤醫院行該部位放療,總量65Gy。1990年8月因出現低熱,伴咽喉異物感,在中日友好醫院耳鼻喉科檢查并活檢病理診斷:左扁桃體非何杰金氏淋巴瘤(T細胞來源),(病理號碼:59108),即在中日友好醫院行放療46Gy,并行化療(阿霉素+長春新堿+環磷酰胺)2個周期,病情緩解,病灶消失。2008年8月又因咽喉不適,在中日友好醫院耳鼻喉科檢查,診斷為梨狀窩原位癌,即行梨狀窩原位癌手術,術后病理示:(右梨狀窩)鱗狀上皮乳頭狀瘤,間質重度急慢性炎,上皮角假上皮瘤樣增生,伴中、高度不典型增生,(病理號:170065),未行放化療。2009年9月出現咽痛伴吞咽困難,到中日友好醫院耳鼻喉科就診,發現舌根腫物,行舌根活檢病理診斷:舌咽癌(鱗癌)(病理號:188830)。為進一步診治于2009年10月12日到醫科院腫瘤醫院就診,體檢:左側舌根見菜花樣腫物,約3.4 cm×3 cm,質硬,侵及中線,表面潰瘍,伸舌自如,居中,查舌咽部內鏡檢查示:舌根偏左腫物,考慮為癌?(內鏡號B0002657)。10月15日行左頸清掃+下頜骨裂開,部分舌、舌根病灶切除,病理診斷示:(部分舌)舌高分化鱗狀細胞癌,侵犯橫紋肌(扁桃體窩切緣)鱗狀上皮粘膜下橫紋肌組織中見鱗狀細胞癌侵潤(病案號:905086 病理號:355697)。
多原發癌(multiple primary carcinoma,MPC)亦稱重復癌(Muhiplisity cancer),是指在同一器官、成對器官、同一系統不同部位或不同系統的器官發生兩個或兩個以上二者彼此無關系的腫瘤原發灶,并分為同時性MPC和異時性MPC,多原發癌又稱重復癌。MPC臨床少見,多為二重癌,四重癌罕見,發生在不同器官的四重癌更加罕見,近年有關MPC的報道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國內文獻報道發生率僅為0.5%~2.5%,而在國外文獻報道中,發生率為2.7%~10.6%[1]。
盡可能予以根治多原發性癌,其治療原則為早期發現、早期綜合治療。2次原發癌常在第一原發癌經治療后復發或轉移高峰期時發生,即治療后3~15年,其中以3~5年內發病率最高。惡性腫瘤的晚期表現有復發或轉移癌.愈后差,以姑息治療為主。因多原發癌與復轉移癌的治療有原則性的區別,所以為減少誤診率,臨床上應該提高認識和警惕。臨床上對多原發性癌的預后認識不一,特別是病變的性質、部位、病期及治療方法都對預后有一定影響。目前國內、外報道,異時性多原發癌的5年生存率為55%,多原發性癌的5年治愈率為9%~22%[3]。
在發生機制上多原發性癌還不十分明了。本病例四種癌符合異時多原發癌的診斷標準。有資料顯示,腫瘤患者發生MPC的機會是正常人的6~12倍,提示MPC病因可能與以下幾個主要因素有關:①機體免疫缺陷:在老年人中,多原發性癌比較多見,可能與其免疫力、抵抗力下降有關;②醫源因素:患者免疫功能由于手術、放療、化療等因素導致損傷,增加了對環境中致癌因子的敏感性;③個體易感性與癌基因:人群發病率在有腫瘤家族史的患者中更高;④其他:如職業因素、環境、內分泌因素等[2]。本例患者老年男性,曾經接受過化療、放療,此均為多原發性癌的高危因素。在全部惡性腫瘤中多原發性癌的比例在文獻報道中差別很大,本例患者24年來不同部位發生4種原發惡性腫瘤,均經病理證實,其發病的喉癌、梨狀窩原位癌、舌鱗癌,雖然都是鱗癌,但分化不同,均為原發癌,實屬少見。
本例患者考慮與放、化療的使用、免疫水平的低下,致癌因素的持續作用等有關,自1985年患第一個癌—右側聲門型喉癌至今已經生存24年,期間發生左扁桃體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右側梨狀窩原位癌、舌高分化鱗狀細胞癌等三種癌,較為罕見。
[1] 張洪波,吳德華,曹小飛,等.多原發癌128例臨床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07,32(3):313-315.
[2] 趙良玉,伍冀湘,梁杰雄,等.多原發癌一例報告[J].中國醫藥,2008,3(10):656.
[3] 王軍英,涂或,周菊英.異時性三原發癌一例[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7,12(9):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