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嬋娟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河南南陽 473000
腸道病毒的感染較為多見,而新生兒是主要的易感人群。其發病原因比較的多,傳播途徑、患兒年齡和性別、血清型等都會影響病情的觸發和嚴重程度的升高。本文針對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對患有腸道病毒感染的患兒進行了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結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腸道病毒感染患兒58例,男34例,女24例;日齡2~30 d,平均日齡16.5 d。其中10例為早產兒,48例為足月兒。6例患兒為低體溫癥狀,體溫波動范圍為37.6~39.7℃;2例患兒為尖叫癥狀;43例為發熱癥狀,熱程為3~9 d,體溫為37.7~39.6℃;腹瀉、腹脹和少吃、少動癥狀的患兒分別為3例和4例。
采用柯薩奇病毒A16型、腸道病毒71型、腸道病毒通用型核酸檢測試劑盒對腸道病毒通用型核酸進行檢查。采用RT-PCR對糞便和腦脊液的腸道病毒進行檢查。1.25×104~6.23×107copies/mL,說明存在異常現象。通過檢查,6例患兒為陽性;腦脊液檢查異常者為8例,其中以多細胞和單細胞為主的分別為3例和5例。葡萄糖、氯化物檢查均為正常,蛋白升高程度較輕。血培養、腦脊液為陰性,CPR檢測正常。
通過三代頭孢抗生素、丙種球蛋白、物理降溫、營養支持等多種方法的綜合對患兒進行治療。選擇羅氏芬和青霉素為抗生素,一個療程為7~14 d。其中進行丙種球蛋白的患兒有30例,一個療程為2 d;進行干擾素抗病毒治療的患兒有2例,一個療程為3~5 d。
58例患兒中,腦脊液異常的患兒治療時間為5 d,之后進行復查,其蛋白和細胞數均有所下降,一周后病情得以恢復。通過隨訪,并無異常現象的發生。但有1例患兒死亡,原因為多器官功能衰竭。
PCR技術、血清學測定、病毒培養是特異性診斷的3種方法。在細胞培養中,腸道病毒的增殖速度非常的快,以細胞培養技術從腦脊液、糞便中進行病毒的分離,并對其血清型進行檢測的特異性診斷方法比較的傳統。經驗表明,通過病毒培養,可較好的縮短患兒的抗生素治療時間,對流行病學的診斷分析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病毒培養需要大量的時間,特異性治療容易貽誤時機,而對于腦膜炎的敏感性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運用血清學方法進行診斷,擁有急性期、恢復期的雙份血測定才能進行診斷,腸道病毒的血清型非常繁多,對此,其臨床的應用價值比較有限。PCR檢測所需的材料比較的少,且靈敏度、速度都非常的高,應用效果非常理想。通過對PCR的進一步研究,表明PCR的檢出率均高于傳統的診斷技術。相關資料報道,應用PCR在糞便、腦脊液中進行腸道病毒的檢測,其特異性為83%~97%,靈敏度則高達88%~100%。PCR對相當寬的腸道病毒血清型能夠進行較好的檢測,但無法進行分型,同時實驗室交叉污染的發生容易促使假陽性現象的形成,為此,在應用中,應引起注意。
目前,對于腸道病毒的感染,并未有特異性的治療手段。部分學者主張應用免疫球蛋白對腸道病毒感染進行處理,但實際上,其結果對免疫球蛋白的有效性證明并不顯著。近年來,對病毒復制抑制的藥物正在進行研制,以促使對特異性治療需求的滿足。臨床上,通過與腸道病毒的蛋白衣殼的結合,使其對宿主細胞的吸附受到干擾,具有廣譜的抗血清型。若濃度≤0.1 μ/mL,90%的血清型會受到影響。胃腸道中,其能夠被有效吸收,每天進行口服3次,血清、腦脊液中的濃度則>0.1 μ/mL。相關實驗對221名兒童進行了研究,對4~14歲腸道病毒腦膜炎的患者進行了治療,結果表明,用藥一天后,患者的癥狀有所緩解,藥物對患者癥狀的改善達到38%~50%。腸道病毒性腦炎的預后較為良好,本組患者的治愈率較高。其中1例患兒因為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而病癥的嚴重程度和病毒血癥對其死亡的影響最大。通過丙種球蛋白的治療,患兒的病情可得到有效治愈。而臨床對于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的治療,還要注重對病癥的有效診斷,并通過相關檢查內容的加強和預防措施的處理,對腸道病毒感染進行防治,有效促進患兒生存治療的提高。
[1] 黃瑛,朱啟镕.新生兒病毒性疾病的免疫預防進展[J].新醫學,2000,31(10):217-219.
[2] 黃衛紅,李文凱,麥海珊.嬰幼兒腸道病毒感染及其藥物治療[J].中國藥房,2001,12(10):111-112.
[3] 胡素娟,陳真真,韓振靚,等.無菌性發熱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46例分析[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1,5(5):56-58.
[4] 陳宗波,董永綏.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的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同濟醫科大學學報,2000,29(3):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