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孝文 謝鑑輝 陳敏蓮 胡外光 黃 海
湖南省兒童醫院數據管理部,湖南長沙 410007
PDA(personal data assistant,PDA)掃描系統是醫院信息系統延伸在病房中執行系統的終端。其以移動手持電腦為硬件,配合無線局域網絡技術,實現HIS系統在病房的擴展。由于兒童病人自身表達能力的特殊性,在身份識別的過程中較成人更為困難,PDA掃描系統能實現了患兒身份識別、標本采集管理、醫囑管理、輸液執行及時簽字、生命體征采集、護理記錄管理等功能。我院自2012年9月開始采用無線網絡技術PDA掃描系統對患兒進行不同環節的身份識別,使用PDA掃描后,病人身份識別無一例差錯事故發生。現將PDA在兒科病房中身份識的應用情況報道如下。
PDA掃描儀與醫院信息系統相連接,在科室的任何一個位置均可使用。點擊PDA掃描儀界面“護士工作站”圖標,輸入帳號、密碼,點擊登陸,進入工作站平臺,平臺上顯示“查房、監護、病人信息、醫囑”等圖標,選擇需要進行的相應的執行項目,雙擊進入該程序,PDA并有語音功能提示。
患兒入院時,由住院處工作人員打印腕帶,腕帶信息包括患兒姓名,性別、年齡、病區、住院號、診斷、血型、過敏史等。并將腕帶系在患兒手腕關節處,男孩打印藍色腕帶,女孩打印紅色腕帶,松緊適宜,囑咐家長配戴的注意事項,告知家長在整個住院期不要將患兒腕帶摘除,腕帶條形碼是確認病人信息的重要依據。一旦遺失或脫落,重新打印,出院時由護士拆除腕帶[1]。
病房配備條碼打印機,所有標本檢測條碼均可電腦打印,檢驗標識碼中的項目包括患兒基本信息、科室、采集日期、檢驗內容,將打印下來的檢驗標識碼粘在不同的試管或容器上,護士抽取標本時只需通過PDA掃描系統掃描患兒的腕帶,再掃描試管或容器上的條碼標識,確認兩者一致,即可達到身份識別的目的,條碼打印機也可打印含有患兒基本信息的標識碼,如患兒姓名、性別、年齡、診斷。護士將標識,粘貼于手術同意書、或檢查能知單上,給病人發放檢查單或與手術室交接時用PDA掃描儀掃描患兒腕帶及病歷中的條碼,對達到識別的目的。
護士在采集標本時,左手握住PDA,距離應控制在6~8 cm,平行于標識碼,將紅外線光標定位在試管條形碼編號的第1行,可將試管輕輕轉動如果掃描成功,能夠聽到“嘀”的聲音,并且PDA上相同顏色的條形碼會被覆蓋掉。確認無誤后,點擊“確認”。在醫囑系統中,護士采集此標本的執行時間及執行姓名均已簽字確認,無需護士標本采集完畢后再去電腦中點擊簽字,為護士節了時間,也確保了簽名的及時準確性,同時也護士的工作量一并統計出來,實現了數據共享。
傳統輸液治療前的核對,即使采用開放式提問,也只解決了呼叫姓名、住院號或床號。科室要求護士在藥物執行開始及結束時均實施掃描確認,我院采用中心靜脈配液,病室中所有患兒須靜脈或肌注的液體均由靜脈配液中心配置,每個輸液袋上均貼有患兒治療用藥的基本信息,包括患兒姓名、性別、年齡、床號、住院號、藥物的名稱、輸注的方式,配液人、核對人簽名及執行時間等內容。當護士將液體掛于患兒輸液架上時,使用PDA掃描儀掃描患兒腕帶信息,再掃描輸液袋上信息,當紅外線照射到標識條碼時會聽“滴”的響聲,患兒所輸液體的基本信息顯示在屆面上,系統提示,該組液體是什么藥物,是輸注給該患兒的,護士點擊確認,患兒所輸液體的執行時間及執行護士簽名已同步顯示在醫囑系統中,有利于管理者網上隨時檢測藥物靜滴速度是否合適,時間間隔是否到位。
口服藥發放系統識別與輸液治療識別類似,我院采用中心供應口服藥,所用患兒口服藥袋上均有信息標識條碼,發放口服藥時護士只需掃描患兒腕帶再掃描藥杯上的信息標識碼即可達到身份識別的目的。
該院2013年1月通過國際JCI質量認證標準,按JCI標準要求,手術病人的核對工作必須做好三查十八對,按傳統的核對方法,護士必須逐個在病歷中核對的信息,可通過條碼系統后,PDA掃描系統能清楚顯示病人手術信息,確保了手術部位及診斷、側別的正確性,降低了手術差錯風險。
兒童病房收治的大多為無自主能力的患兒,尤其在無陪病房、昏迷患兒。在進行各項操作時,使用傳統的核對制度,有時無法確認患兒身份,而延誤患兒的診療與護理,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PDA掃描儀的使用,可以有效保證對患兒進行快速準確的識別,保證患兒能及時得到各項診療護理,提高了患兒獲得診療護理的及時性與安全性。
按照以往標本采集流程,護士需要打印檢驗醫囑清單后手工根據醫囑、化驗單,在每個試管上分別用膠布粘上患兒的床號、姓名、抽血量、并移交給下一班護士,核對,該護士采血時帶上清單和抽血管到病人床前再次核對該病人床號、姓名,經反復核對無誤后為病人采血,個別護士字跡潦草者增加了核對的難度,標本采集完畢,再在電腦中點擊簽名。通過PDA與腕帶標識的臨床應用,使采血操作流程發生了根本變化,護士只需攜帶PDA至病人床前掃描腕帶條形碼及試管后,病人的基本信息全部實時顯示,取消了手工抄寫、再次電腦點擊簽名,減少了查對過程,簡化環節,節省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多年來護士工作多班重復、反復查對、兒科病房中尤其突出,但仍然解決不了打錯針、發錯藥、接錯手術病人的現象。以往輸液袋上、口服藥袋上的信息標識均為護士手工填寫,如床號、姓名、藥名、用法,每位護士的操作及書寫習慣各不相同,臨床上極易發生因床號寫錯而掛錯藥的現象[3],如將33床看成55床。應用PDA掃描腕帶,只要確保患兒腕帶信息的正確性,因條碼與病人與患兒腕帶之間是相對應的,也是唯一性標識對象。免去了因護士看錯、寫錯、拿錯、或字跡不清楚導致標本或藥物的發生機率,避免給病人造成的痛苦及由此引發延誤病人治療的后果,確保了操作的準確性,有效地降低了差錯的發生。
PDA掃描儀每次充電只需2 h,充電后使用的時限約6~8 h,在使用過程中,PDA電量不足將影響掃描的速度,護士誤以為程序出現問題,會反復退出系統,導致網絡連接故障。應有專人充電管理,做好交接班工作。保證PDA系統配套設備日常使用處于良性運轉狀態,如發生故障時24 h內及時上報制等;護士應加強與軟件專業技術人員的溝通,不斷完善功能。應用PDA體積較小,握持容易失手應該使用掛帶,防止摔壞,
導致工作缺漏,個別護士習慣于單純呼叫床號、姓名執行醫囑,遺忘掃描,使醫囑執行時出現缺漏。PDA 掃描完畢后,必須聽到“滴要”方可確認掃描成功,掃描平臺上出現“確定”字樣,點擊完畢方可確認執行成功,有時護士只有攜帶PDA 執行醫囑并沒有確認醫囑,導致醫囑未完成執行數據生成。當患者提出質疑時,無法給予很好的解釋,引發服務不滿。
兒童病人中,因患兒手腕較小,腕帶較大,易發生腕帶滑脫,或被患兒扯斷腕帶,導致條碼被破壞,無法掃描,尤其是對于聾啞、嬰幼兒、意識不清患者的身份查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病房中一些特殊的情況如皮膚敏感者、患兒四肢手術者事能佩戴腕帶者注意腕帶不能隨意亂放以免容易造成混淆,在實施掃描查對時PDA保證掃描的角度與標識碼的距離。
[1] 郝冰,程倩,修雪蓮.腕帶識別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醫學信息,2011,24(8):5073-5074.
[2] 田蕾,張九妹.條碼技術在我院信息系統中的應用[J].醫療衛生裝備,2011,32(10):63-64.
[3] 宋炎,李曉萍,高曉燕.移動護理信息系統需求調研開情況[J].系統研發與應用,2012,7(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