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慶
商譽(Goodwill)是一個難以界定的概念,其在美國法學領域并無統一認識。1810年在Cruttwell 案中,法官Eldon認為,商譽是“顧客光顧舊地的可能性”。①Cruttwell v. Lye, 34 Eng. Rep. 129 (1810) ,轉引自 Robert G. Bone,Hunting goodwill: a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goodwill in trademark law,86 B.U. L. Rev. 547(2006).1986年在Premier Dental Products Co.案②Premier Dental Products Co. v. Darby Dental Supply Co., 794 F.2d 850, 230 U.S.P.Q. 233 (3d Cir. 1986).中,法院認為,商譽指通過商標使用而獲得的優勢,這一優勢包含公眾對商品(或服務,下同)質量的信心和公眾能通過商標等將該商品與其它商品相區別的能力。1993年在Newark Morning Ledger Co.案③Newark Morning Ledger Co. v. United States, 507 U.S. 546 (1993).中,美國最高法院則認為,商譽是指立足并超越于資金股票等實體財產、源于前期消費者的恩惠和依賴而產生的利益。
商譽依附于商標和商品外觀,商標和商品外觀(trade dress)④傳統意義上商品外觀(trade dress)指用來包裝產品的標簽、包裝、容器的外觀,現代意義的商品外觀還包括產品及其包裝的整個外觀,甚至包括產品本身的設計和形狀。美國傳統意義上的商品外觀相當于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的“包裝裝潢”。見McC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 8:4 (4th ed.)。等是商譽的載體。商標是商譽的最主要載體,誠如Frank Schechter教授1927年著名論文《商標保護的理性基礎》所言:“今天,商標不僅僅是商譽的象征,而且是良好商譽創造的代表,在消費者心中烙刻著客觀滿意的保證,創造著未來被滿意的愿望。”⑤Frank Schechter,The Rational Basis of Trademark Protection,40Harv.L.Rev.813(1927).另外,當商品外觀能指示商品來源⑥McC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 8:1 (4th ed.).時,它就具備了商標的功能,也能成為商譽的載體。美國《蘭哈姆法》第43(a)條規定了商品外觀的保護。
美國法學界對商譽與商譽載體關系的認識也經歷了一段時間。19世紀晚期,美國盛行的財產權理論極富形式主義色彩,認為財產權建立在控制基礎之上。如果某人對某客體享有財產權,則某人對某客體享有排除他人的絕對權利。但將這一理論適用于商標時則存在諸多缺陷,此后法學界逐步認識到,商標本身無價值,其僅僅是商譽的象征。這種觀點在20世紀初期逐漸形成主導觀點。如1918年美國最高法院指出,“除非商標依附于已建立的生意或貿易,商標根本不是財產。……商標主要是通過將具有識別性的字母、數字等象征物依附于商品或其包裝之上,達到保護商譽的目的。”⑦United Drug Co. v. Theodore Rectanus Co., 248 U.S. 90, 97, 98 (1918).1920年法官Holmes指出,“商標僅僅是一種可視媒體,通過這種媒介商譽被識別、購買和銷售,被公眾所知。”⑧Coca-Cola Bottling Co. v. Coca-Cola Co., 269 F. 796 (D. Del. 1920).此觀點源于對以下事實的正確認識:商標法并不是保護作為商標的普通單詞或字母本身,普通單詞或字母作為一個整體應當歸屬于社會,而不能被少數商標權人占用。總之,商標法保護的是商譽,即商標同公眾交流關于商品品質和個性信息、吸引并留住消費者的能力。⑨Robert G. Bone,Hunting goodwill: a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goodwill in trademark law, 86 B.U. L. Rev. 547(2006).
最初,商標許可行為并不受法律認同。立法者認為,商標的作用在于向消費者指明商品來源地,將商標許可他人使用是對消費者的欺騙。20世紀初期,隨著全國市場的建立和消費者對高商譽商品需求增加,高商譽商標所指向的商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商標許可在實際生活中得以出現。逐漸成熟的消費者也不再預期附帶相同商標的不同商品來自同一經營主體。這種商業環境的變化呼喚商標許可制度的創建,而商標主要功效為質量保證這一理論則為商標許可制度的創建奠定了理論基礎。質量保證理論能追溯到1883年的Manhattan Medicine Co.案。⑩Manhattan medicine co. v. Wood. 108 U.S. 218, 2 S.Ct. 436, 27 L.Ed. 706(1883).在此案中,法院闡述道:商標既是商品質量的標記,又是商標所有權人生產之商品的保證(對消費者)。1920年前后,美國法學界人士擴張了“來源理論”,指出,商標并非暗示實際產地,而是代表對商品的控制源。在這種理論下,由于被許可商標繼續暗示了控制源,商標許可被接受。(11)作為這一理論的必然結果,法官開始要求商標權人對被許可人商品質量進行控制。1927年,質量保證理論通過美國學者Frank Schechter得到更大發展。Frank Schechter論述道:現代社會,商標不再僅僅意味著向消費者指明商品的來源地,它還代表消費者往昔已經消費過的某種商品的質量水平。如果消費者將商標作為質量保證而不是作為特定來源的象征,則即便商品并非來源于商標權人,他們也不會被誤導或欺騙。(12)Frank Schechter,The Rational Basis of Trademark Protection,40Harv.L.Rev.813(1927).以上商標質量保證功能為商標許可提供了理論依據。1946年,美國《蘭哈姆法》承認了商標的質量保證功能并認可了實務中業已存在的商標許可行為,前提條件是被許可人使用商標的行為沒有欺騙消費者。
《蘭哈姆法》第5條規定:“當某注冊商標或某有注冊意圖的商標被相關企業(related companies)合法使用,此使用不影響商標權或商標的注冊,其使用利益歸屬于注冊人或申請注冊人,只要此商標不以欺騙公眾的方式進行使用。如果商標的初次使用由他人實施,只要商標注冊人或注冊申請人對商品或服務屬性及質量實施了控制,則初次使用的利益也歸屬于注冊人或注冊申請人。”(13)美國《商標法》: http://www.wipo.int/wipolex/en/details.jsp?id=7401 。最后訪問日期:2013年3月21日。《蘭哈姆法》第45條對第5條中的“相關企業”(related companies)進行了解釋,指出,“相關企業”指“和商標注冊人或者商標申請注冊人在商標所指向商品(服務)質量方面有法律上的控制關系或被控制關系的任何主體”。在1959年的Alligator company案(14)Alligator company and david crystal,inc. v.robert bruce, inc. and robert bruce sales company, inc. 176 F.Supp. 377(1959).中,商標權人和商標被許可人訴被告侵權,被告認為,商標權人自身未曾使用過該商標,該商標作為指示商品來源的標記已失去顯著性,應視為商標權的拋棄。法院認為,商標權人于1958年授權被許可人使用其商標并對被許可人的商品質量進行控制,該行為等同于商標權人自身使用了其商標。在1981年的Pneutek, Inc.案(15)Pneutek, Inc. v. Scherr, 1981 WL 40499, 211 U.S.P.Q. 824(1981).中,被告Scherr申請了商標注冊,并申明該商標在申請之前已經由被許可人使用。原告Pneutek, Inc.認為,許可人不能僅僅因為被許可人的使用行為就有權對該商標申請注冊。最終法院認為,被告通過商標許可合同允許他人使用該申請注冊商標,并對該使用行為進行了質量控制,依《蘭哈姆法》第5條,被許可人使用商標的行為,其利益應當歸屬于許可人即被告,因此被告有權對此商標申請注冊。
必須注意的是,《蘭哈姆法》第5條是承認已有商標權而不是創造未有商標權,(16)在與商標許可相關的案例中,此原則曾多次被法官強調,見Pneutek, Inc. v. Scherr,211 U.S.P.Q. (BNA) 824,1981.此處須說明的是,美國商標法以“使用”或“意圖使用”作為獲得商標權前提,而不是以注冊作為獲得商標權的前提。并且,雖然美國法律有“意圖使用”即可注冊商標的規定,但商標權的最終獲得仍以商標的使用為標準。見李明德:《美國知識產權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8頁。同時它也保護公共利益。如果以商標權人商標進行銷售的相關企業的商品或服務不符合商標權人的質量標準,則存在欺騙公眾這一事實。(17)Alligator company and david crystal, inc. v. robert bruce, inc. and robert bruce sales company, inc. 176 f.supp. 377(1959).但美國立法并沒有對“質量”(quality)和“控制”(control)作出定義,也沒有規定多大程度的控制構成有效的商標許可。在司法實踐中,美國法院依個案對“質量”和“控制”進行判斷,法院傾向于認定商標許可有效。(18)Irene Calboli,The sunset of “quality control” in modern trademark licensing,57 Am. U. L. Rev. 341(2007).如在1994年的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ystem案中,(19)The University Book Store, Brown's Book Shop and The Wisconsin Merchants Federation v. The Board of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ystem,1994 TTAB LEXIS 8; 33 U.S.P.Q.2D (BNA) 1385.法官認為:在商標許可人沒有與被許可人簽訂合同,也沒有實施“質量控制”的情況下,只要商品質量一致,公眾沒有受到欺騙,即可將商標權人容忍他人使用自己商標的行為視為免費的、非排他的、可撤銷的、暗示的許可。因被許可人使用商標產生的利益應歸屬于許可人。
美國《蘭哈姆法》第5條規定,被許可人“使用利益歸屬于注冊人或申請注冊人”,但并沒有對“利益”作出立法解釋。“利益”的具體范圍由美國判例確定。美國判例從許可人權利和被許可人義務兩方面保護許可人的商譽:第一,在許可人權利方面,美國判例法規定:“對因許可方商品銷售引發的商譽,應歸屬于商標權人,合同并沒有將與商標相關的任何財產利益授予被許可人。”(20)Callmann on Unfair Competition, Trademarks and Monopolies § 20:54 (4th ed.).第二,在被許可人義務方面,美國判例法規定:“被許可人不得質疑、主張、挑戰許可人的商標所有權,不得質疑商標的有效性,也不得宣稱本人而非商標權人享有商標權。”(21)Callmann on Unfair Competition, Trademarks and Monopolies § 20:54 (4th ed.).
美國成文法和判例法是商標許可合同的兩大法律淵源,此外,當事人簽訂的合同也可對商標許可合同中的商譽歸屬作出約定,(22)商譽也是一種財產,商標權人可對之實施銷售、拋棄等行為。見McC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 8:1 (4th ed.)。在不違背法律強制性規定前提下,此約定有優先于成文法和判例法規定的效力。(23)商標許可合同爭議依合同法解釋規則處理。見Geneva Intern. Corp. v. Petrof, Spol, S.R.O., 608 F. Supp. 2d 993, 998, 68 U.C.C. Rep. Serv.2d 917 (N.D. Ill. 2009)。相對于法律規定,當事人簽訂的商標許可合同一般更注重維護商標許可人的商譽。美國商標法權威J. Thomas McCarthy認為,商標許可合同應當規定如下內容:第一,被許可人承認商標權人的所有權,承諾不實施與所有權不一致的行為,被許可人使用商標產生的利益歸屬于商標權人;被許可人承認,除了依許可協議使用商標,協議并沒有授予被許可人任何關于商標中的權利或利益;被許可人同意不質疑商標權人對商標的權益并不攻擊許可的有效性。第二,被許可人承諾依商標權人規定的形狀圖案和方式使用商標,未經權利人書面同意,被許可人不在使用被許可商標的同時使用其他商標。第三,被許可人同意在合同關系終止后立即不再使用商標和任何相似標記,協助商標權人或其代理機構向有關行政管理機關刪除協議記錄,銷毀所有附有商標標記的印刷品,同意在商標上的所有權利及商譽依舊歸屬于商標權人。(24)McC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 18:64 (4th ed.) .
在美國,保護商譽這一立法理念是隨著經濟發展逐步建立的。1860年以前,很多美國公民居住在農村,人們通常在本地購買商品,商譽主體是個人或小店鋪。由于銷售網絡、交通網絡不甚發達,賣方商品銷售范圍一般僅限于本地,因此廣告主要是在本地進行。此時作為商譽載體的商標對于商業并不重要,商標糾紛也并不常見。1837年,美國作出了第一個商標侵權判決,到1870年,共有62個商標侵權判決。(25)Abercrombie & Fitch Co. v. Hunting World, Inc., 537 F.2d 4, 9 n.6 (2d Cir. 1976).美國內戰后,美國國內經濟環境發生了大變化。人口的增加、人口由農村向城市的遷移創造了更多、更分散的消費群,伴隨著人均收入上升和科學技術進步,購買能力較強的消費群和更多樣的商品同時出現。隨著交通和電信設施的發達,企業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競爭。商標作為一種商譽象征,作用日益重要。如前所述,1870年之前美國共有62個商標案例,但從1907年到1909年之間大約每年有100個案例。(26)Edward S. Rogers, Some Historical Matter Concerning Trade-Marks, 9 Mich. L. Rev. 29 (1910).1909年,美國學者已經指出:“每個企業主體對自己企業產生的商譽均享有財產權。它應當享有因此商譽而產生的排他性利益。”(27)Edward S. Rogers, Comments on the Modern Law of Unfair Trade, 3 Ill. L. Rev. 551, 556 (1909) .1990年,在Hon案中,法官指出:“商標法的目的之一是保護商標權人在商標質量上的投資和其商品的商譽。此目的獨立于防止消費者欺詐。”(28)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 Nam ping hon, 904 F.2d 803, 806, 14 U.S.P.Q.2d 1959, 1961, 30 Fed. R. Evid. Serv. 461 (2d Cir. 1990) .就美國立法而言,盡管學者們對商譽保護強度持不同見解,(29)針對美國商標法,有學者認為它是一種適度保護,有學者認為它是一種過度保護。前一觀點見James J. Holloway,The Protection of Trade-Mark Goodwill in Canada: Where we were, where we are and where we should be Going, 17 I.P.J. 1(2003).后一觀點見Robert G. Bone,Hunting goodwill: a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goodwill in trademark law ,86 B.U. L. Rev. 547(2006)“商標法在保護商譽方面走得太遠,反淡化和事后混淆等嚴重背離了商標法保護消費者保護質量保障的初衷。”但保護商譽無疑已成為美國商標法的重點內容。美國1946年《蘭哈姆法》和1995年的《聯邦商標淡化法》均對商譽進行保護。(30)李明德:《美國知識產權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55頁。假冒、淡化(31)李明德:《美國知識產權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55頁。、售后混淆(32)售后混淆是指購買商品后造成的混淆,售后混淆一般包括二種情況:其一是消費者購買前并不知道正宗品牌存在但依然進行購買,因假貨商品品質不佳而形成的對真假品牌品質的混淆;其二是自愿購買假貨行為對其他人的影響,即作為非此品牌消費者的其他公眾對此品牌代表的商品品質和身份地位暗示作用的不認同。如將普通車改裝成法拉利。見黃暉:《商標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頁。和反向假冒(33)反向假冒行為剝奪了真正生產者利用自己商標與消費者進行信息交流的機會,割斷了真正生產者與潛在購買者之間的聯系,因此它阻礙了商標權人商譽擴大的預期利益和可能性,是對商譽的侵害。相關規定均是美國法律保護經營者商譽的體現。
商標是傳遞商品信息的工具。(34)Irene Calboli,Trademark Assignment “With Goodwill”: A Concept Whose Time Has Gone,57 Fla. L. Rev. 771(2005).就商品而言,一些商品可通過視覺觀察立即準確判斷其質量,而更多商品則無法通過視覺觀察等手段準確判斷其質量,于是商標成為消費者判斷這些商品質量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工具。在生活節奏加快、產品多樣化和經營者與消費者信息嚴重不對稱的21世紀,作為信息傳遞工具的商標更加重要,它能降低消費者的搜索成本,減少購買決策的風險。
商標許可合同中商標是商譽的載體,不同商標所體現出的商譽價值并不相同。從某種意義上講,商標許可合同是低商譽主體租用高商譽主體商譽的協議,是合同雙方圍繞許可人商譽進行的雙贏博弈。歷史久和質量高的商標具有較高的商譽價值,消費者經過一段時間對該產品的消費,已經在腦中建立該商標與商譽之間的聯系,(35)Jesse R. Dill, possessing trademarks: can blackstone or locke apply to fast food, grocery stores, and virtual sex toys?, 14 MARQ. INTELL.PROP. L. REV. 371 (2010).其對消費者具有較強吸引力。而歷史短并且質量一般的商品所粘貼的商標則具有較低商譽。商標許可合同是商標許可人與被許可人之間的雙贏博弈。對商標被許可人(常常是低商譽主體)而言,其商標的商譽價值通常較低,即使其商品質量高,但由于消費者并不知道此信息,購買該商品無疑意味著搜索成本和購買風險的加大,消費者常常傾向于購買高商譽商品,因此低商譽主體商品銷售額有限。而如果他能以商標許可合同方式,通過使用高商譽商標銷售自己的商品,則不但能避免采納不知名商標銷售商品的風險,而且能依托許可人建立的商譽提高其商品的銷售量。(36)當然,當生產者借用商標許可人商譽銷售其商品時,也割斷了他與商品(服務)之間的聯系,失去了利用自創商標宣傳自身商品的機會。對商標許可人而言,他希望開發其高商譽賺取更多經濟利益,通常這一目的采用擴張市場方式實現,但這無疑面臨投資和管理失敗的商業風險,而許可他人使用自己商標,既可以達到擴張市場的商業目的,而且能避免成本和制造風險,并能獲取一定數額的許可費。
如前所述,商譽是因前期商品銷售而在消費者心中產生的對該商品質量的信心,它經由實際經營行為產生又超越于企業實體財產之外,是企業具有高附加值的無形資產。又由于商譽是一種信心,所以它的價值不具有固定性。享有高商譽商品一夜之間聲譽掃地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并非沒有先例。所以,商譽是一種易損財產,具有較大價值但較易破壞。這使商譽權利人在簽訂轉讓和許可使用中特別慎重。
另外,商標許可合同雙方通常是生產同一商品的同行企業,除了在簽訂商標許可合同期間二者的合作關系,他們在商標許可合同簽訂之前或合同終止之后都是一種競爭關系,這導致合同雙方關系較為微妙。對于被許可人而言,商標許可人一方面希望借助于被許可人擴充其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又必須保證其對商譽的載體——商標自始至終享有所有權并防止被許可人實施不正當競爭行為。而對于被許可人而言,其與許可人利益并不總是一致,其在商標許可合同期間,特別是在商標許可后期,都可能存在損害許可人商譽或挪移許可人商譽而獲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道德風險。所以,美國法律和合同必然會對與商譽相關的利益作出具體規定以保護許可人的商譽。
相比美國而言,我國商標法對商譽的概念、商標許可合同中商譽歸屬問題仍然缺乏規定。而在商標許可合同實務中,因合同雙方當事人對商譽規定不明確而導致商譽和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件也的確存在并對當事人造成較大損失,廣藥集團與加多寶包裝裝潢和虛假廣告案就是因商標法制不健全、商標許可合同當事人對商譽歸屬約定不明確而引發的糾紛。(37)2012年7月,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廣藥王老吉訴加多寶紅罐包裝侵權,目前,此案仍在審理之中。2013年1月31日,廣州中院下達訴中禁令,依法裁定加多寶實施了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行為,禁止加多寶用“王老吉改名為加多寶”、“全國銷量領先的紅罐涼茶改名為加多寶”或與之意思相同、相近似的廣告語進行廣告宣傳。但自2013年3月2日開始亮相的加多寶新廣告“中國每賣10罐涼茶,7罐加多寶”仍然面臨是否構成不正當競爭的質疑。具體而論,我國存在如下問題:第一,從文化背景看,缺少重視商譽的傳統,企業和社會公眾的保護商譽意識都有待于增強。商譽意識和商譽文化是知識產權文化的一部分,而知識產權文化則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我國市場經濟建立的時間并不算太長,雖然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已經日益重視知識產權文化的建設并已采取具體措施,(38)目前,我國政府日益重視知識產權文化的建設。2008年,國務院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中明確提出,我國應當“加強知識產權宣傳,提高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廣泛開展知識產權普及型教育。在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國家普法教育中增加有關知識產權的內容。在全社會弘揚以創新為榮、剽竊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假冒欺騙為恥的道德觀念,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的知識產權文化。”但知識產權文化深入人心顯然還需要一段時間。就商標而言,普通大眾,甚至企業對于商譽與商譽載體——商標關系之正確認識可能還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美國法官認為“除非與企業經營相聯系,商譽毫無意義。………商譽與它為之增值的企業不可分離”(39)Comm'r of Inland Revenue v. Muller & Co.'s Margarine, Ltd., [1901].而在我國,高價購買剛獲得商標權的、從未依附于已有商品(服務)的、具有一定美好象征意義的單詞或字母(如“我能”、“嫦娥一號”等)等行為在我國一度盛行,這反映我國對商譽的內涵、商標與商譽的關系缺乏深入理解。第二,我國法律滯后于商標許可實踐的發展。我國現有商標法對商標許可合同中的商譽歸屬無明確規定,對圍繞商譽進行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缺乏有力的事前防御和事后救濟制度。第三,企業商譽保護意識不強。美國商標權人在訂立商標許可合同時,特別注意保護自身的商譽,也正是基于這一現實需要,美國理論界對商標許可合同指導性條款多有研究。但我國企業在簽訂商標許可合同時對商譽重視力度不夠。以“王老吉”包裝裝潢案為例,“王老吉”商標權人廣藥集團在簽訂商標許可合同時沒有充分保護自身的權益,假設當初“王老吉”商標權人廣藥集團在簽訂商標許可合同時借鑒美國相關實例,規定被許可人應當承擔如下義務:“正確使用商標,不得將商標和其他前綴后綴、標記、名稱、圖案和標記聯合使用;不得顯著改變商標;不得為任何第三方商品或服務利益而使用或共同使用商標”,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與被許可人的商標權益糾紛。 商標許可合同是企業慣用的經營模式,為防患于未然,定紛止爭,本文認為,我國應當從以下幾方面防止和有效解決商標許可合同中的商譽糾紛:首先,從文化建設角度,應當加深對商譽的認識。一方面,應當正確認識商譽及其載體之間的關系。必須意識到,商標法并不是保護作為商標的普通單詞或字母本身,而是保護商標的靈魂——商譽。除非商標依附于已建立的生意或貿易,否則商標根本不是財產。另一方面,商譽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其具有高附加值特點,但同時又具有易損性特點,國家法律和企業應重視并加強對商譽的保護 。其次,從國家立法角度,我國商標法應當將保護商譽作為其立法目的之一。在市場競爭全球化的今天,商譽不僅對企業競爭力有決定性作用,而且對國家宏觀經濟、國家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有較大影響。我國商標法應當借鑒美國相關立法作出如下規定:在商標許可人對被許可人商品實施了質量控制、許可關系沒有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情況下,因被許可人對商標的使用而產生的商譽應當歸屬于商標權人。同時,我國法律還應當通過事前防御制度(如淡化制度、售后混淆和保全制度)和事后救濟制度(如永久性禁令和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大對商譽的保護,以強化對商標許可人商譽的保護,為企業生產經營提供良好的宏觀環境,激勵企業對商譽進行投資。再次,從企業經營角度,我國企業應該重視商譽保護。企業應當注意商譽的管理運作,通過提高商品質量等手段促進商譽的升值。當企業許可他人使用自身商譽時,許可人應當對被許可人使用商譽的方式、時間和后期協作等與商譽相關的權利義務作出明確具體規定,以維護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