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院長彼得·圖法諾表示:“如今我們姑且稱作‘社會企業’的東西,上世紀80年代在商學院基本上沒有人談起。”
圖法諾認為:“過去30年發生了明顯的轉變,堪稱風起云涌。特別是過去10年創辦社會企業的需求出現了爆炸式增長。”
針對這種需求猛增的局面,倫敦城市大學卡斯商學院等部分商學院紛紛推出了首個專門致力于培養未來的社會企業家的課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等其他商學院則致力于增強自身在該領域的長期優勢。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公共管理和社會創新項目主管貝納德特·克拉維爾表示:“盡管目前尚不清楚2008年金融危機是否讓人們對社會企業產生了更大的興趣,但這種趨勢在過去20年變得越來越明顯。”
她提到了一件事:2012年,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有97名學生在畢業時拿到了公共管理和社會創新專業的證書(MBA的附加項目),而1990年僅有37名。
賽德商學院在這方面也有長期性的計劃。圖法諾表示,社會企業方面的研究已經“融入該商學院的特色之中”。賽德商學院在2004年創辦了斯科爾社會企業研究中心,2013年7月舉辦了“第十屆斯科爾社會企業世界論壇”。斯科爾中心主任帕梅拉·哈蒂根收集了就讀MBA課程且申請斯科爾獎學金的學生信息(該獎學金被授予那些在社會領域展現出突出創業能力的學生),表示:“自2005年設立斯科爾獎學金以來,對兼顧經濟目標與社會目標的專業感興趣的學生增加了3倍多。”
在2005-2006年度的220名MBA學員中,41名申請了斯科爾獎學金。到2011-2012年度,在247名學員中則有110名申請這項獎學金。初步跡象表明,今年申請人數將同樣多,甚至會多于去年,盡管獲得這項獎學金的標準變得更加嚴格。學員也來自更廣泛的地理區域,來自南亞、拉美和非洲的優秀候選人更多了。
哈蒂根表示:“我們的遴選對象從那些具有發展組織經驗的候選人,轉向那些曾經踏踏實實地創辦社會企業的候選人。”
獎學金發放標準的轉變,反映出人們對社會企業的看法發生了轉變。一個日益明顯的趨勢是,從事社會公益活動的方式從創建非盈利組織轉向了創建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或者至少是將慈善捐贈活動與盈利動機結合在一起的混合性企業。
克拉維爾表示:“在我們這里,越來越多的學生有意創建以盈利為目的、而不是非盈利性的社會企業,這顯然是一個趨勢。”哈蒂根對此表示同意:“我們意識到,自上而下的慈善方式并不能有效地解決復雜的貧困問題。”
轉向通過盈利模式來創造社會價值的做法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在美國,一些商學院制定了成熟的制度,向那些進入非盈利組織的學員提供獎學金或貸款免除項目。那些進入盈利性企業的畢業生則無法享受這些項目,即便他們的薪資可能也很低。
克拉維爾表示:“我們正考慮設法將貸款免除和獎學金項目擴大至面向社會企業。問題在于,如何找到合適的融資來源來支持那些選擇這種盈利路線的學生。”
還有,各商學院不得不考慮這股轉向盈利性社會企業模式的趨勢對自身排名的影響—排名越靠前,商學院未來財務狀況越有保障。
賽德商學院助理研究員蒂姆·瓊斯表示:“我確實認為,為社會企業家提供支持的商學院非常勇敢,因為MBA排名表在編制時會考慮MBA畢業生的薪酬,而社會企業的一般薪資往往較低。”瓊斯近期被任命為劍橋大學賈奇商學院創業學習中心的入駐企業家(EIR)。
哈蒂根表示:“我們如何才能改變高薪很重要的觀點?如果我們真的希望在下一個千年能夠存續下去,我們就需要可持續的模式。關注社會企業領域的商學院不應該處于不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