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平
貴陽市南明區人民醫院,貴州貴陽 550002
環狀混合痔以脫出為主要癥狀,反復脫出易引起直腸黏膜松弛,導致直腸粘膜內脫垂,手術治療是目前公認的最有效、最徹底的治療方法,但術后帶來的疼痛感無法使得疾病徹底治愈[1],針對該院2008年至今收治的100例環狀混合痔患者,結合使用中西醫法治療環狀混合痔,取得滿意療效,現總結報道如下。
經選擇的病患均符合《中醫肛腸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男性56例,女性44例,共100例環狀混合痔患者。年齡范圍:20~60歲,平均41歲。病程5~20年。
(1)術前準備和麻醉消毒。(2)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在醫師指導下了解禁食時間,由于是肛腸類手術,必須排空大便,而后溫水坐浴,靜滴生理鹽水進入手術室。在醫生指導下患者側臥,行骶管阻滯麻醉。酒精消毒肛門周圍的皮膚。碘伏消毒肛管和齒線上庤區2遍,然后用干棉球堵塞直腸腔。(3)手術步驟:①橫向擴肛術:即5或7點的側方括約肌挑切術,手術中切口要適當,而引流又需通暢;手術結束后,用雙手食指插入肛內持續擴肛數次,直到2~3個手指進入肛門內不緊為宜,如果擴肛不夠,可適當再挑些內括約肌切斷,切口可能需要適當外延,以方便減壓引流,既可防止術后肛門水腫,又可減輕術后括約肌痙攣、減輕疼痛。如5或7點各2,可任選一處在兩之間側切。②結扎痔瘡:結扎痔瘡每個痔點頂部時,優選在一個平面上,并且可以不高;由于內痔位于肛柱下端,而肛柱在肛管擴張時具有重要作用,切除過少時,會影響排便,切除過多,影響肛門擴張,所以需要恰到好處。可直接用10號線結扎,痔較大時,可圓針基底貫穿2~3針后再結扎。部分切斷后的痔結扎,以防止過早脫線的,應保留一些殘留的蒂。手術時可用手指插入肛門檢查,如果四面張力不大,則所夾痔脫落后,創緣恰好對合為佳。③混合痔的處理:混合痔的處理方式為各個擊破。尋找各痔間的自然分界線,首先處理最主要的痔核,一般是3、7、11點的母痔區;第二個為其他痔核,根據痔核由大到小處理。應強調的是,各痔間處理時盡可能保留黏膜橋和皮橋,即使留條縫或線,也極有可能再生。人們普遍認為保留肛管周徑的一半以上。臨床分析,保留了一些皮膚橋和粘膜橋的痔逗留數,以防止肛門狹窄。皮橋數一般在4~5條以上。④熏洗與坐浴:手術后,選用中藥坐浴湯進行熏洗。藥方由包括苦參、五倍子、冰片等幾十位中藥組合而成。上述藥物水煎液趁熱熏洗肛門切口,待水溫適宜時,將肛門切口浸泡坐浴,熏洗時間一般為30 min。(4)對照組:治療方法參照治療組,但無藥物治療。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3.0軟件,t-text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療效判定標準:無效:癥狀、體征均無變化;好轉:癥狀改善,痔核縮小;治愈:癥狀消失,痔核消失。
治療組治愈57例(95%),好轉3例(5%),總有效率100%。對照組治愈32例(80%),好轉2例(5%),總有效率85%。經統計學分析,治療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 < 0.05)。
對照組痔核殘留2例(5%),明顯疼痛1例(2.5%)。創面愈合時間15~30 d。而治療組無痔核殘留,術后無明顯疼痛,創面愈合時間10~21 d。經統計分析,治療組術后并發癥例數低于對照組,且傷口愈合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P < 0.05)。
目前治療混合痔最常用的手術之一為外剝內扎術。為摒棄傳統的外剝內扎術即一般只作3個切口,但是環狀混合痔病變范圍大,而切除過多,術后可造成一定程度的肛管狹窄,切除過少影響手術治療的療效,術后容易造成痔核殘留、并發血栓痔和肛緣皮贅形成。縱然目前臨床使用的治療環狀混合痔方法較多,但基本為治標難治本的簡單手段,難以達到使患者完全康復的地步。探索一種既可以徹底消除病癥又能維護正常的肛管生理解剖結構的手術方式是目前治療環狀混合痔的研究方向[3]。痔瘡手術后局部皮膚和經絡容易出現受損和受傷,可導致諸如濕熱風燥之邪等邪氣集結于肛門。中藥熏洗坐浴療法是中醫傳統療法之一,現代研究認為熏洗的機理包括:①先熱藥熏蒸肛門局部,有促進肛門部皮膚毛孔開放皮下毛細血管內血流加快之功效,以便于藥物局部吸收;②肛門局部中藥熏洗后,肛門內括約肌的痙攣得到緩解,疼痛消失;③中藥熏洗浸泡坐浴后,藥物在局部吸收迅速,肛門部疼痛立即得到緩解,水腫逐步減輕。由以上研究結果表明,使用中藥坐浴法坐浴后效果顯著,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見中藥坐浴湯對環狀混合痔有顯著的療效。在混合痔手術創面恢復上,坐浴后的病例恢復較快,創傷結痂也較快,可見中藥坐浴湯不僅對環狀混合痔本身具有療效,對術后創面愈合也效果獨特,充分體現了中西醫結合療法的優勢。
[1] 湯國輝,伍洲頌,鄧秋林,等.聯合術式治療環狀混合痔合并直腸粘膜內脫垂臨床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2(9):139-140.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2.
[3] 高楓.肛墊的研究進展對痔治療的影響[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03,7(3):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