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寧
(徐州市十三中學)
談音樂教師的課堂語言藝術
◆周 寧
(徐州市十三中學)
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學內容成功實施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信息傳遞的重要工具,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廣大的中小學生,由于生理年齡的特點,愛聽老師清晰明快的語言,從中獲得快樂;愛聽老師親切溫和的話語,從中得到溫馨,留下回味;更樂意見到老師優美、和諧、有動感的肢體語言,從中得到啟發。在日常的教學中,筆者從課堂語言的簡潔性、生動性及優美的肢體語言對教師的課堂語言藝術進行了闡述。
音樂教師 語言藝術 簡潔 準確 生動 形象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課堂教學是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學內容成功實施的重要手段之一。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也就是說課堂語言是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信息傳遞的重要工具,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它是知識、心理和情感互相交織,互相促進的一種綜合交流。語言的本身魅力是無窮的,形式也是多樣話的,它是音樂藝術的造型基礎與創造核心。而廣大的中小學生,由于生理年齡的特點,愛聽老師清晰明快的語言,從中獲得快樂;愛聽老師親切溫和的話語,叢中得到溫馨,留下回味;更樂意見到老師優美、和諧、有動感的肢體語言,從中得到啟發。所以語言的這種優越性是任何教學媒體不能取代的,而音樂教師語言的美則更突出了音樂學科的美。
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一直追求著能用美妙、貼切的課堂語言,帶領學生步入音樂的神圣殿堂,并從中積累了一些點滴體會。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否把握課堂教學語言組織的簡練、準確,不僅能直接反映其個人的教學能力,也會影響學生對教師的信任程度和自身的學習效果。所以,我們廣大的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語言簡明扼要、準確貼切,從而把學生引入自己所創設的意境當中。例如,在學習《歡樂頌》這一首歌曲時,教師應先用簡練的語言對作品進行準確的介紹:《歡樂頌》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大師貝多芬創作的第九交響樂大合唱樂章,樂曲雄偉壯闊、熱情激越,表達了作曲家“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崇高理想和渴望理想生活的精神追求。也可以直接借用歌詞來闡述作品的精神主旨:歡樂女神、圣潔美麗、燦爛光芒照大地,我們懷著同樣的熱情,來到你的圣殿里……同樣在學習歌曲《茉莉花》時,教師可以這樣來描述:茉莉花,它雖然沒有玫瑰花的美,沒有牡丹花的高貴,沒有杜鵑的艷姿,但它含苞欲放,清香宜人。該曲是一首流傳較廣的漢族民歌,是一首深受全國人們喜愛的民間小調,她清麗、柔婉,曲調優美流暢,體現江南人文風情的溫柔細膩的特色,具有鮮明的個性和極強的生命力。學生從老師的介紹或誦讀中,就能比較容易地了解作品的一些相關內容和內在的蘊意,感受到作品的激情!使師生對音樂作品的內涵有了一致的情境,學生也可以在正確的思想引導下擁有充分的想象空間,在學習、演唱這首歌曲時,就會自然地把握歌曲的表現意圖。
音樂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是生動、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因為音樂本身作為一種藝術,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而要學生進入所設的情境之中,需要教師的語言也要相應的生動形象。把音樂作品所蘊涵的藝術形象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才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真正融入到音樂作品中,接受音樂旋律的感染,提高他們對作品的鑒賞能力。例如,在欣賞作品《長江之歌》時,教師可以在樂曲進行前奏時進行一段朗誦“美妙的詩,感人的歌,像是從高原雪山傾瀉而下的河。時間、空間擋不住它奔向大海的沖動,歲月留給我們的只是對它永恒的熱戀”。此舉會緊緊扣住聽者(學生)的心弦,把他們的思緒帶到藍天、白云、雪山、江河。這種能夠釋解作品的課堂語言的穿插,不僅始終把握教學內容,而且會更大程度的讓學生帶著一種美妙的心情,欣賞完這首動聽的樂曲。同樣,在欣賞民樂作品《春江花月夜》時,教師也可先有感情地朗誦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并言簡意賅地介紹作品描寫的內容:夕陽西下、月上東山時分,春江的月夜幽靜而安詳,水面碧波蕩漾,落日的余輝灑在江面上,恬靜、醉人,從遠處的一葉輕舟上隱約傳來在船上演奏簫鼓的聲音,飄渺、悠長,使人沉湎于這詩情畫意之中……在這種由教師語言組織的優美意境下,學生理解作品也就簡單的多了。
教師是人類的“工程師”,但更是一名優秀的“演員”。一堂課的成功和失敗,與我們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課堂中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會給學生以很多的啟示和遐想,這一切都是教師肢體語言的作用。如果能恰當、適度的運用,一定會使我們的音樂課堂更加的精彩!例如:在欣賞作品《黃河大合唱》時,樂曲有明快、抒情的一面,也有激烈、壯大的一面。教師此時如果運用多余的言語解說很可能會使學生注意力分散,但如果使用自己豐富的面部表情,再偶爾配以適度的手勢語言(配合旋律進行指揮動作),則會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也會成為學生在欣賞中出現問題得以解決的重要手段。同樣在講解中國民族音樂作品時,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民樂作品的音樂旋律都蘊含著豐富的感情色彩。如琵琶獨奏曲《大浪淘沙》:旋律第一段深沉蒼勁、柔中帶剛;時起時伏的音浪,抒發了壓在作者心底的無限感慨之情。而第三段鏗鏘有力的旋律和堅定地節奏,表現出堅強不屈的氣質。在欣賞這部作品時,教師任何的表情和動作都會給學生帶來提示和啟發,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一些掌握舞蹈技巧的老師,在教授學生學習帶有舞韻風格的音樂作品時,適時地展示一些舞蹈動作不僅會給學生帶來美的遐想,也會使他們更容易地理解作品的特點。所以音樂教師若能在課堂上通過恰當的肢體語言來詮釋音樂作品,相信課堂的氣氛與效果會更加的精彩!
作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不僅要有良好扎實的音樂知識與技能水平,還應更多具備課堂教學中運用語言藝術的能力。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靈活而恰當的運用語言藝術,有助于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實踐、培養創新精神,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它可以使音樂課堂教學產生無窮的魅力,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成為一種享受、一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