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國石化石油工程技術服務公司工會副主席 蔡廷永
讀了本期案例文章,我認為,這種研究分析是有益的,能讓我們打開眼界,看得更高遠。作為日益開放的中國,有博大的胸懷兼容并蓄,將各種寶貴的文明財富借鑒吸收,促進自身的發展。工會工作也不例外,我國工會要學習別國的一些做法,更周到地為職工服務,更好地維護職工權益。
但在借鑒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注意方法:是全盤照搬,拿來都用,還是實事求是,有所選擇?個人認為,后者要更加妥當一些,因為首先我們必須充分了解和尊重國情,在這個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完善我們已有的工作機制和操作辦法。我們不能認為別人什么都好,自己渾身都是問題;當然也不能認為別人什么都是一團糟,我們身上挑不出一點毛病。客觀看待別人和自身存在的優缺點,不掩飾、不辯解,我認為是個應有的基本認識和態度。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真心地放下架子,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而不是自高自大,看不起別人,也不是“針扎不進、水潑不進”,拒絕改變自己。
坦率地說,我并不認同文中所說工會組織是附庸的說法。如果說因為工會組織的負責人成為企業的領導人員,工會組織成為有正式編制的機構,工會工作人員有在編的工作崗位,就判斷工會組織成為附庸,未免失之于武斷了。從歷史上看,工會組織與我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很多是由黨的基層組織直接領導的。直至今天,工會組織的正常活動仍然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支持。前不久召開的中國工會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號召各級工會要組織職工、引導職工、服務職工、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發揮生力軍和主力軍作用。這可不像是作為“附庸”的組織機構所說的話,而是真正的“自家人”所說的話。
從實踐情況看,工會組織、職工與企業的利益是一致的。企業工會結合生產,常常組織的活動有崗位練兵、對標提升、爭當“工人先鋒號”等群眾性勞動競賽活動,技術攻關、技術革新、合理化建議等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同時還有各種文體比賽和日常文體活動等。這些活動,激發了職工對企業的熱愛,使他們身心愉快,創造活力迸發,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不斷提升。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受到獎勵,分享到企業發展的成果,進而更加投身到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去,為企業作出新的貢獻。由此看出,在一個和諧融洽的環境條件下,企業與工會、職工完全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彼此依賴,彼此支撐,形成一種相互依存、共同促進的友善關系。
作為業內人士,我不否認,一些企業管理人員漠視職工權益,甚至某些侵害職工利益的事件也對人們造成了強烈刺激。但這不能成為指責總體上工會組織不作為的理由。工會組織站在群眾立場上說話辦事,維護職工權益,這是工會組織的天職,個別事件的發生,與某些工會組織工作不到位、不盡責有關,只能說是局部的問題,不能因此否定整個工會組織的作用,甚至進而懷疑工會組織的地位。事實上,經過數十年的探索,中國工會工作已經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對建立和發展和諧的勞動關系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凝聚職工力量、促進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罷工確實是工會組織的強力后盾,是職工應有的權利,也是進行最后抗爭的砝碼。但是,必須指出,除了在勞資關系完全對立、毫無洽商余地的情形之下,這種手段一定要慎用,因為這是一柄雙刃劍,對企業的“懲罰”顯而易見,但是對職工自身造成的傷害也是巨大的。本人的觀點是,這是你的權利,你擁有它,但不能輕易使用它。期望得到的利益、期望受到保護的權益等等重大事項,可以通過一般正常的途徑得到解決,不建議采取這種比較極端的表達訴求方式。企業、工會與職工的利益既然是一致的,就在這個大框架下多多考慮合作吧。
中國工會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要始終自覺把握世界大勢,立足國情會情,堅持獨立走自己的路。我們國家有自己的國情,別國的好做法哪些適合我們,我們就盡力學來,那么我們的工會工作一定不斷完善和提升,在職工心目中的地位就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