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油國際(乍得)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 王宏科
《詩經》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國石油海外油氣業務“走出去”的二十年,我們不僅向國外輸出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同時也不斷地在學習和吸納國外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方法,我們不僅將這些通過大膽探索積累出的經驗教訓用于指導海外油氣業務的新發展,也可以作為提高我們國內企業自身經營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的參考和借鑒。本期介紹的案例就來自于海外油氣業務一線中的一名年輕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通過他在境外油氣合作項目中切身的工作體驗,來反思我國集體合同制度的現狀并進一步提出著手完善該項制度的途徑和方法。案例切中集體勞動合同的關鍵點,沒有深奧繁復的理論但分析透徹、觀點明確,并且通過大量的具體實踐,提煉出具有較強實用性的觀點和意見。
當我國企業走出國門之初,面對境外錯綜復雜的勞資關系和迥然有異的法律環境,只有打破思維定勢,以開放的姿態認真學習他國的制度和法律,分析研究個中差異,才能保證境外投資的安全、效益和持續發展。集體勞動合同這一在我國還較為陌生的事物,在國外已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變化,早已成為西方國家用于規范和調整勞動關系的重要手段。案例中所述企業所在國并非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是深處非洲腹地的最不發達國家,然而卻已建立并執行了一套較為完備的集體談判和協商制度,并在勞動關系管理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案例從立法、談判主體、監督執行三個方面簡要分析了其原因所在,著重強調了在集體談判制度的頂層設計上,該國的勞動立法已做出了較為詳細和合理的規定,并通過《通用集體勞動協議》得以具體體現;同時,勞動監管部門對于建立并執行集體談判制度和集體勞動合同的積極參與和推動也是保證該項制度能夠得以正確和有效實施的重要前提。反觀我國現存集體勞動合同制度,基本流于形式而沒有實際內容,未能發揮其調解勞動糾紛,化解勞動關系矛盾的作用。除了案例中所提到的立法不健全、談判主體不明確等原因之外,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勞動關系中企業代表組織、工會組織和勞動行政管理部門三方均沒有推動建立新型集體勞動談判和協商機制的意識以及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雖則在我國的勞動法中對于集體勞動合同已有籠統的規定,但是脫離具體實踐應用的立法形同一紙空文。
那么,如何在我國目前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的經濟體制下推行集體談判制度呢?案例結合T國的實踐經驗,從六個方面提出了建議,具有較高的借鑒意義。從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在我國建立集體談判長效運作機制的要點:一、建立通用集體勞動合同是破題之需。要真正發揮集體談判和集體合同的作用,培育具備獨立性和代表性的工會組織和雇主代表組織作為談判主體是基本前提。通過建立中央級別的集體合同,可以自上而下推動區域、行業和企業級別集體合同的形成,指導并培訓專業談判人員。二、健全相關立法是必要前提。本文建議制定單獨統一的《集體勞動合同法》,由于專門立法的時間周期較長,其影響范圍較大,而我國地區經濟發展較不平衡,似以完善目前各項政府和部門相關立法和規定更具實效性。三、加強企業、工會和勞動行政管理部門的三方合作。目前三方在勞動立法方面已有了較為成熟的合作,還需要在集體談判、工資協商方面進一步加強溝通,合力推動建立集體談判和集體合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