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食藥總局近日發布的《關于加強互聯網藥品銷售管理的通知》強調,零售單體藥店不得開展網上售藥業務,同時,藥品生產經營企業的自設網站也不得擅自超范圍提供面向個人消費者的藥品交易服務。
通知稱,藥品零售連鎖企業通過藥品交易網站只能銷售非處方藥,一律不得在網站交易相關頁面展示和銷售處方藥。在藥品交易網站的非交易相關頁面展示處方藥名稱、圖片、說明書等信息的,必須在該頁面上部加框標示“藥品監管部門提示:如發現本網站有任何直接或變相銷售處方藥行為,請保留證據,撥打12331舉報,舉報查實給予獎勵。”
中國電商發展有望結束無法可依的尷尬現狀。在日前發布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中,由全國人大財經委提請審議的《電子商務法》首次成為二類立法項目。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鷹解釋道,二類立法項目是需要抓緊工作、條件成熟時適時提請審議的立法項目。據悉,二類立法項目不是在任期內提請審議的立法項目,尚無明確出臺時間表。
對于電商立法的勢在必行,企業表現出積極態度。阿里巴巴方面表示,電子商務監管法律法規出臺,對行業本身的規范和可持續性發展都有積極作用。有分析人士認為,政策的出臺將對正處于熱潮中的金融商品線上交易產生積極影響,“對虛擬物品交易,尤其是金融商品交易的管理,一旦有了成熟的模式,可能會實現相當大的市場規模。”
目前,國內尚無一部完整的電子商務法,只在各種法律涉及到電子商務時,對某一部分偶有提及。如近期修改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就對網購退換貨問題進行了規范。《電子簽名法》雖然已經頒布,但政策性的電子商務發展框架卻存在空白。此外,國內諸多省市都已經出臺了規范電商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最早一部是上海在2009年頒布的,對電子商務的概念進行闡述,并明確了其權利和義務。這也被看做上海促進電商發展的重要一步,北京、深圳、浙江等電子商務發展較快的省市,都出臺了促進和規范電子商務發展的法規及條例。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地方性法規、條例的出臺和實施,也為全國范圍內的電子商務立法提供了參考。
但也有觀點認為,目前的電商相關法律法規對電子商務企業的規范和限制超過了其促進作用,這也讓尚處于萌芽期的電商行業發展頗為艱難。作為一個明顯的交叉行業,目前與電子商務行業發展有關的主要政府部門包括商務部、工信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有業內人士提到,這樣的管理結構不僅造成了監管的重疊,還產生了監管的真空地帶。浪費資源的同時,也沒有能力從全局的角度規劃電子商務信用體系。上述人士表示,希望《電子商務法》可以規范和協調各政府部門的職能,為電商發展提供健康環境。
據海口海關統計數據顯示,自去年11月1日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實施,到今年10月,免稅品各項指標增勢明顯。海口海關監管的三亞、海口兩家免稅店銷售離島免稅品431萬件,購買旅客109萬人次,銷售金額31.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0%、7%、62%。
自去年海南免稅政策調整以來,進一步增強了免稅品政策吸引力,提升了旅客消費欲望,帶動了免稅購物熱。海口海關相關負責人介紹,離島免稅政策調整后其店鋪銷售呈現出4個主要特點:單價5000元以上的免稅銷售增長明顯;免稅余額在征稅商品中調劑使用的占比較大;人均購物金額增長明顯;進一步提升黃金周消費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