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經濟學院 張康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莆田市分行 胡曉倩
中國農業銀行銅陵市分行 李翔
在銀行業日益發展的今天,次級債券這一主動型負債管理工具,被該行業高度認同。商業銀行次級債的發行歷史亦有十年之久了,而商業銀行次級債目前的發行現狀以及它的定義又是怎樣的?本文將進行探討。
所謂次級債(Subordinated Debt),指的是在清償債務時,清償順序在公司股本權益之前,但在一般債務之后的一種債務[1]。商業銀行次級債券(Subordinated Debt)指的是商業銀行發行的債券,本金和利息的清償時間在商業銀行股權資本債券的前面,但是在商業銀行其他負債之后的一種特殊債務[3]。
2003年銀監會發布《關于將次級定期債務計入附屬資本的通知》后,興業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先后發行了次級債券。2004年6月,人民銀行和銀監會頒布了《商業銀行次級債券發行管理辦法》,允許銀行可以持有其他商業銀行發行的次級債,很多商業銀行開始發行次級債并且相互持有。而2012年底,按照銀監會的計劃,2013年1月1日起中國版的“巴塞爾III”將正式實施,對我國的銀行業實行新的資本監管。依《資本辦法》規定,商業銀行從2014年起發行的次級債券,需要符合“含有減記或轉股的條款”等11項準則,不然則會被視為不合規的資本工具,不可以被計入監管資本,以至于不能達到提高資本充足率的作用[2]。
此辦法引發了2012年商業銀行次級債噴發的狀況。根據wind資訊統計,2012年發行次級債總額為2240.2億元,發行期限一般為10年或者15年兩種,其中票面利率較之前幾年的而言略顯得更高,平均利率為5.99%,共有29家銀行一共發行了33只商業銀行次級債,其中主要為城市商業銀行,由于他們無法通過上市進行融資,而發行次級債成為他們救命的稻草,發行的利率一般為四大行的一倍多,相應的其成本就會高出許多。

圖1 商業銀行次級債歷年發行額

圖2 商業銀行次級債歷年發行銀行家數
由圖1和圖2可以看出,發行次級債的銀行數量不斷增加,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由于2012年底的新規,2012這一年,發行銀行家數達到了噴發式的狀態。
根據wind資訊的統計數據,就2012這一年,銀行完成的次級債發行總量為2240.2億元,統計2004至2012年的數據則為10051.7億元。而其背后商業銀行間互持的數據也顯而易見的,透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到我國銀行業對次級債的補充程度相當依賴。而銀行次級債互持所造成的風險又在哪里,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去研究。
商業銀行的次級債不是自有的資本,到最終還需要償還。次級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資本的屬性,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銀行自有資金來源的問題,當次級債務到期時,無論銀行經營狀況如何,均需按約定償還,將給銀行造成較大的資金壓力。另外,次級債在最后5年的存續期內每年折扣20%,折扣部分不能再計入附屬資本,但仍需支付高于普通債券利率的利息,給銀行造成額外的財務負擔[4]。償債能力,指的是那些貸款企業從商業銀行獲得的資金和因此而產生的利息到期償還的能力。但由于數據收集難度,本文選取了股東權益比率和資產負債率進行商業銀行償債能力的分析。然而銀行業因為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及數據的缺失,對人們的判斷形成一定的障礙。
從表1中可以發現,中國銀行的歷年償債能力并不穩定,資產負債比率與股東權益呈現相反的走勢,而我國的銀行業有個特定的現象,就是基本上銀行業的報表呈現的趨勢都一樣,而更甚者是城市商業銀行的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明顯地被削弱。
系統性風險是指由于發行行發生危機而波及其他持有該行次級債的商行損失的不確定性。不管是國際巴塞爾協議還是我國的監管當局,都許可銀行機構購買和配置其他商業銀行公開發行的次級債券,互持并不會使銀行的償付能力等得到提高,而銀行抗風險的能力實際上并沒有實現,實質的資本也并沒有提高,過度的持有反而孕育著一定的系統風險。倘若銀行機構大量互相持有次級債,且未能吸收系統外的資金,這就導致銀行業內部的資金在不斷轉移,而相應的風險則留在系統內部。由于我國銀行業都處在同一個金融市場中,而且業務形似度極其高,經營的方式和資金的運作情況也大同小異。這些銀行之間相互持有對方發行的次級債務,假若其中任一銀行發生資金鏈斷裂或者產生信用風險,則會波及其他銀行,像2008年金融危機華爾街的銀行業一樣,產生系統性金融風險[5]。我國商業銀行次級債目前所存在的特點是,商業銀行之間互相持有次級債現象普遍、次級債發行規模不斷上升、城市商業銀行發行的成本普遍較高而四大行發行的成本較低、發行時間比較集中、期限結構單一等。通過這些特點不難判斷出,如果某家商業銀行出現償付危機或者資金鏈斷裂的情況,就會使得其他穩健的金融機構出現經營困境,就可能通過次級債牽連到個人的資金規模[6]。

表1 中國銀行歷年償債能力指標和利潤指標
觀察表2,不難發現這些商業銀行次級債的利率普遍偏低,而這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國商業銀行之間互相持有次級債造成的。低利率、低成本,卻又可以達到我國監管機構所要求的資本充足率,這不是一舉多得的事情嗎。商業銀行自身通過虛擬的資金轉移就可以提高其償付能力,這樣卻可以火箭式地達到監管部門要求的資本充足率。這就為商業銀行之間積極配合、互相合作提供了契機,形成默契。但這樣產生的問題是,我國監管機構根本無法監測到真實的盈利情況,這種道德風險是巨大的,容易引發整個行業的劇烈波動[7]。
基于上述對銀行次級債風險的分析,有人會說商業銀行發行的次級債是個美麗的陷阱,引得整個銀行業一起縱身往下跳,這后果顯而易見。但是否就應該放棄發展我國銀行間的次級債發行呢?相反,人們應該基于我國特殊的現實背景,吸取過去的經驗和教訓,進一步推進銀行次級債的改革和創新,對其風險的防范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表2 歷年低利率的商業銀行次級債
多元化的投資市場可以減少銀行間相互持有的現象,次級債發行時的市場化定價會更加有效率;有助于各類投資主體對發行次級債的商業銀行進行風險監督;可以加大金融機構對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券的發行量。次級債的特征是風險程度高、時間期限長、變現能力低、投資資本金大,然而只有那些資金較多并且相對較穩定的投資主體才比較適合配置該產品[8]。人們應根據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特點,在著重培養如上市場投資者的同時,逐漸提高我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力度,極力引進QFII,擴大我國次級債券市場的投資者群體,這樣不僅可以使發行效率提高,而且使銀行業的系統風險外移。
我國的信用評級還處在發展初期的階段,在較短的時間內基本還沒辦法建成一個規范的信息體系供大家研究,對此,我國可以對信息披露制度進行修正。我國出臺《商業銀行次級債發行管理辦法》中雖然有對次級債的信息披露做了規定,但我國的信息披露方面仍然存在著諸如披露不夠詳細、信息不夠透明、披露不夠全面準確、各行業的制度還不夠規范所致的信息不夠準確等問題。鑒于此,本文建議設置一個專門的信息披露監管機構,對商業銀行的信息披露進行管理和審查,當然包括對商業銀行次級債發行信息和投資者信息進行具體的披露。這樣也方便投資主體對商業銀行次級債及其他的業務進行監管,可以更有效地發揮市場監管的作用,也為各大研究院所、各高校以及關注金融業的廣大愛好者提供方便。另外,每個銀行應該設置自己的信息披露機構或者獨立部門進行獨立披露信息,最后還要在系統技術上配以相應科技水平的管理和查詢平臺。
我國商業銀行次級債存在風險程度較高、發行期限長、流動性低、投資金額大等特點,這就限制了投資主體且在公開市場上還不能流通,加大了風險系數。我國應該如何完善次級債市場流通機制?首先,在目前的基礎上豐富投資主體,盡快引進國外投資機構主體,降低次級債投資者的市場準入障礙,實現可轉讓,這樣就可以增強市場的流動性。其次,規范銀行間市場,次級債在此流通平臺上發揮其市場約束的功能,然后爭取次級債在交易所上市,給這個資本市場一種新的定價啟示,亦可作為新發行次級債券銀行的定價參考。最后,商業銀行次級債在公開市場交易時,需要市場化定價來確定一級市場的價格,可以提高定價效率及在二級市場時的流通性[9]。
由本文分析可以看出,商業銀行間次級債“互相持有”已經是一個常態化的現象,而基于此會產生一系列風險,其風險主要是商業銀行償債能力的下降、系統性風險、道德風險等。2012年底,監管當局參照巴塞爾協議III對商業銀行實施新的資本監管,這一新規的實施無疑會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但并不能消除風險的存在,我國仍應重視并控制好風險,使商業銀行次級債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本文中的不足是沒有找到商業銀行間次級債互持的歷史數據,以及沒有做出實證分析,尚缺乏較專業的理論背景,今后將加以改進。
[1] 張楨.我國商業銀行次級債市場約束研究[D].蘇州大學,2010.
[2] 閆瑾.銀行監管大限前搶發次級債[N].北京商報,2012-11-15(007).
[3] 黎小楓.論商業銀行次級債“互持”的合理性[J].福建金融,2005(8).
[4] 董兵兵.商業銀行次級債資本工具的發展趨勢[J].中國金融,2012(3).
[5] 蔡國喜.級債發行利率緣何偏低[J].數字財富,2004(9).
[6] 陳杉.我國商業銀行次級債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7(11).
[7] 張玉梅,趙勇.次級債對銀行的市場約束——基于銀行間相互持有次級債的角度[J].經濟論壇,2005(21).
[8] 翟光宇,唐瀲,陳劍.加強我國商業銀行次級債風險約束作用的思考——基于“相互持有”視角的理論分析[J].金融研究,2012(2).
[9] 許友傳.我國次級債市場的衍生功能和改革方向[J].上海金融,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