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 林彬
在當今的產業發展中,為了適應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的全新發展方針,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已是必然。而如何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才能夠使我國的原有正常產業鏈在不被破壞的基礎上達到生態環保的目的,需要從綠色金融的角度進行考慮,將二者的影響關系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是健康良好的產業發展策略。
綠色金融是在原有金融概念的基礎上所提出的新的金融發展概念,綠色金融和傳統意義上的金融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將金融發展與環保結合在一起,是以保護環境為主要目的之一的發展理念。綠色金融的發展方針,就是不管在投資還是融資過程中,都要考慮到潛在的環境方面的影響,不僅要注意本身經濟的高效性,還要注意產業與環境的協調性,將環境保護放在金融部門工作的第一位。
和傳統金融相比,綠色金融顯然更具有長遠發展的優點,更加看重人類生存環境上的價值利益,將環境的改善放在首位,引導產業主體從粗放的發展模式向保護環境為主的生態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因此,綠色金融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的有效手段,是許多金融機構推崇的熱點。
目前,我國在產業結構上存在的問題有很多,特別是隨著對環境保護的逐漸重視,許多產業鏈出現了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發展過于粗放的現象。
我國在以前很長一段時間里是以第一產業為主,但在近年來快速發展經濟的背景方針影響下,我國的第二產業取得了非常迅猛的發展。據調查,截至2008年,我國某些省份第二產業的生產總值在三大產業生產總值中占據了過半的比重,成為了我國主要的GDP帶動產業。
然而,第二產業主要分為重工業和輕工業,特別是對于我國一些重工業產業來說,在發展中沒有注意能源的有效利用,一味追求GDP的提升,在發展中能源的浪費以及污染物的排放現象十分嚴重,在快速提升了經濟水平的同時卻對我國的生態環境以及能源儲備造成了難以挽回的重大影響。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卻對農業的高效可持續發展并沒有非常高程度的研究。在許多地方還停留在傳統的農耕方式,對農業生產資源的利用效率非常低下,并且對廢棄秸稈也沒有形成有效利用,發展極度不合理。近年來,許多地方普遍存在的土壤肥力衰退現象就是不科學的耕種以及化學肥料的濫用造成的,土壤越是貧瘠就越會施加更多的化學肥料,而化學肥料施加越多就會造成更嚴重的貧瘠現象,就這樣造成了農業產業中的惡性循環。
第三產業發展水平過低是許多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中國當然也不例外。當然,隨著近幾年我國經濟水平的飛速發展,在第三產業上已經有了非常顯著的提升,但比起其他發達國家來說,仍然處在很低的發展水平。
比如說,這種發展水平的低下在旅游產業上體現得就非常明顯。我國地大物博,境內可供開發的旅游景區非常多,但各個旅游景區的環境保護卻做得很差。在很多旅游景區中,由于游客數量過多,甚至會出現景區環境的嚴重退化現象。本來旅游景區幾乎都是山清水秀的地方,但在這種不成熟的旅游發展模式下,對這些景區的破壞程度是重大并且深遠的。
要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各地都有相應的科學生態的產業結構,而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往往會受到金融條件的影響。在以保護環境為出發點的前提條件之下,以綠色金融理念支持產業結構調整無疑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通常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可以在金融環境的引導下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對產業結構的調整最終的目標就是要實現第三產業在國民總產值中占有領導性的作用,讓第一產業以及第二產業所占的比重降到較低程度。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的是第二產業,第一產業其次,第三產業的經濟發展比值只占有非常小的一部分。而在三項產業組成中,第二產業相對來說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是最大的,因此,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中應該適當縮減第二產業所占比值,鼓勵第三產業的發展。這種調整方針雖然在幾年之內會阻礙經濟增長的速度,但卻對產業總體的長遠發展起著非常良好的積極作用。
上文提到,第二產業相對來說對環境的影響更大,因此,對第二產業的發展模式做出調整是遵循綠色金融的首要措施。比如說對工業發展理念的調整,從以前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轉變為現在以保護生態、改善環境為主;在工業技術方面,從對設備產量的研究轉變為對設備環保的研究;在污染物排放方面,從往外界大量傾瀉轉變為對污染物的處理與回收利用等等。總體來說,也就是將保護環境放在首位,將經濟效益放在次位,對工業發展理念及技術進行相應的改變。
而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則主要是通過融資方針的針對性方式來達到第二產業改良的目的。鼓勵優秀生態工業的發展,將主要融資方向定在以生態可持續發展為首要方針的企業中,加快這類企業的發展速度,使其在行業中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通過金融機構對生態企業的扶持,就可以對整個產業內部產生深遠影響,實現第二產業降低環境破壞性、提高能源效率、能源與產物循環利用的目標。
農業雖然在我國三大產業中所占的比重有所降低,但依然是我國產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于第一產業的改良,最為主要的方法是發展生態農業。所謂生態農業,便是將農業生產的原材料以及產物通過一個科學的使用流程形成一個循環的系統,實現資源的再利用。最為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以家禽、家畜和人的糞便作肥料種植農作物,而后將農作物的果實作為動物的飼料,剩下的秸稈埋入土中作為土壤肥料來源。
雖然只有兩個非常簡單的環節,確是生態農業模式的一個典型縮影,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在生態農業中,幾乎沒有浪費掉的東西,資源可以被利用到每一個環節,在保護了環境的同時,對農業生產成本也有很大的縮減作用。
而金融機構針對第一產業的投資與融資一直較少,而在綠色金融理念的基礎上,對于生態農業的宣傳與支持卻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方式。由于生態農業能夠實現產業的高效以及對環境的保護,所以金融機構對生態農業的資金注入,在實現保護環境目標的同時也可以實現經濟效益,得到經濟上的較好發展。
在我國這種發展中國家里,第三產業相對來說并不如發達國家完善,許多地方都存在著很多的漏洞,如第三產業的代表產業服務業、旅游業、公共保險行業等。旅游業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如上文提到的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力度不夠,使得旅游資源正在隨著旅游產業開發的腳步而減少。
金融企業在第三產業上的資金支持應該隨著綠色金融理念、可持續發展方針的提出而加大投資力度,特別是對環保型產業的發展,更應該為其提供非常良好的資金環境。比如可持續發展的環保旅游項目,作為支持綠色金融的金融機構就可以重點投資,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起到了保護環境的效果。
以我國某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為例,該地區是我國重點的工業基地,主要發展以煤炭為中心的產業鏈。但過去一段時間,該地區在拉動GDP增長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壞,而能源的利用率也并不高。基于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方針,需要對該地區產業結構做出相應的調整。
一個地區通常最強有力的約束就是政府約束力,因此,在對地區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時,應以政府為中心,樹立綠色發展經濟的基本原則理念,使得地區內企業在生產發展的時候,首先并不是將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而是將環境影響放在第一位,建立以保護環境為框架的產業結構。
資金的注入能夠對產業結構調整帶來很大幫助,特別是在以環境保護為產業結構調整基本原則當中,正好與綠色產業結構理念相符,那么金融機構對產業結構優化的支持,就可以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的兩個目標。
重工業是該地區發展的主導產業,以煤炭為能源核心的產業鏈在該地區發展了很多年,已經根深蒂固了。那么,要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就要重點從重工業的低碳轉變著手。有許多企業在生產技術上比較落后,煤炭能源的利用率極低,政府部門以及金融機構就可以根據企業的自身情況對其注入資金,鼓勵先進節能技術的研究使用。
另一方面,相關部門應該規范重工業企業的污染物排放,減小其對環境的破壞。在大多數重工業中,其生產發展難免會產生污染,而最好的解決措施就是企業在排放污染物之前進行預處理,或者將部分排放物進行再利用,以此來降低成本并減小污染。
該地區重點發展的是重工業產業,但重工業所占的比值過多卻嚴重影響到綠色生態產業結構的建立。對于此種情況,可以加大對環保產業的金融支持。比如在縮減重工業企業數量的同時,加大城市園林綠化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在減少重工業比值、減輕環境污染的同時,也可以通過綠化產業對環境起到一定的恢復作用。
經過對當地產業結構調整所作出的一系列措施,該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雖然相較于前些年緩慢了許多,但環境情況卻沒有再繼續惡化,甚至還有了好轉的跡象,綠色可持續發展產業結構在當地初見成效。
人類社會的發展總是不會停息,而人與自然的協調相處確是人們所必須考慮的。在綠色金融發展理念的支持下,隨著產業結構向生態環保方向的調整,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取舍將不再是難題。健康綠色的產業結構雖然在當今會對經濟的增長有一定影響,卻會對往后的千秋萬代帶來無盡的好處。
[1] 江晨光.綠色金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研究[D].南昌大學,2011.
[2] 周元.廣東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的互動關系研究[J].特區經濟,2010(06).
[3] 國曉麗.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關系的實證研究——以北京為例[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07).
[4] 康彥彥.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
[5] 林嘯.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研究[D].暨南大學,2011.
[6] 孫秀.山東省金融支持產業結構調整的實證研究[D].山東大學,2012.
[7] 陳守端.我國金融發展對碳排放的影響研究[D].湖南大學,2011.
[8] 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課題組,房燕青,孫希剛.新疆產業結構調整和金融發展研究[J].金融發展評論,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