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北京市住房貸款擔保中心 孫秀艷
20世紀60年代之前,日本中小企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企業。60年代到70年代,日本經歷“劉易斯拐點”,勞動力成本明顯上升。1961年以后工人工資上升速度開始加快,到1974年,工資增速達到25%。日本中小企業普遍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為了應對這些壓力,日本中小企業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工人短缺使日本制造業依靠廉價勞動力的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為了取得利潤,日本中小企業紛紛擴大設備投資,促進技術進步,實現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的轉變。60年代末,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如機器、鋼鐵、化工等產品,上升至出口產品總額的6%左右。
在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下,日本中小企業紛紛將勞動密集型的生產轉移到勞動力低廉的東南亞、中國等周邊國家和地區。例如,日本的紡織服裝中小企業紛紛將產品的大規模生產放到勞動力低廉的發展中國家。一方面利用了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廉價、生產工藝技術不斷熟練、原材料供應方便的優勢;另一方面,由于節約了成本,增加了紡織品的市場競爭力,直接將產品進行當地化銷售。
為了降低勞動力成本,日本中小企業在政府的幫助下,打著“研修生”只是來日本學習技術以便回去為他們自己國家服務的旗號,通過“研修生”制度變相引進國外廉價勞動力。研修生的工資要比日本工人的最低工資低很多,而且從事的都是日本工人不愿從事的“三K(危險kiken,骯臟kitanai,吃力kitsui)工作”,工種也集中分布在服裝制作、金屬加工、農耕等行業。大量國外廉價勞動力的引進,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業的成本。
日本中小企業管理十分強調集團意識和尊重人。中小企業通過終身制和年功序列工資制等管理體制,保證勞動力的穩定性;注意改善企業和職工關系,經理干部都要家訪,經常組織運動會、老年會、懇談會、冷餐會和旅游;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積極發揮工會作用緩和勞資矛盾,減少工人罷工事件,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緩和了中小企業勞資矛盾。
20世紀60年代初,韓國發揮其勞動力充足、工資低的資源稟賦,大力發展以輕紡工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使得韓國經濟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70~80年代,無限供給的勞動力消失,勞動力工資出現快速上漲,多個年份的工資增速接近或達到35%,勞動力成本提高,其經濟發展進入“劉易斯拐點”,為了應對這一問題,韓國中小企業采取了以下措施。
20世紀70年代,雖然韓國產業政策的重點是支持大企業,但是也實施了推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聯營化,積極培養鄉鎮企業,采用施行中小企業專門運營行業制度及公共機構優先購買中小企業產品制度等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韓國中小企業充分利用了這些政策,在產業體系升級的過程中獲取發展機會,不斷擴大設備投資,提高生產效率。
20世紀80年代,韓國調整產業政策,把產業政策的目標放在產業間平衡發展、擴大出口、調整財政投資方向及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以謀求經濟增長。為了促進中小企業的成長,韓國政府選定并扶持優先培育行業,支持有潛力的中小企業,鼓勵創業,推動技術開發,推進現代化及合作化。從80年代中期開始,政府實施Rffamp;D計劃,鼓勵企業建立自己的科研機構,承擔國家的科研計劃任務,從事科技創新活動。以此為契機,韓國中小企業研究所紛紛建立,極大地促進了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推進了產品的升級換代。
韓國中小企業在20世紀70~80年代紛紛向東南亞、中國等地投資,以便利用當地廉價而充足的勞動力,通過國際分工獲得比較成本優勢。為了促進中小企業進行海外投資,韓國貿工部每年挑選出具有發展潛能的中小企業給予“政府策略津貼”。
“劉易斯拐點”到來,意味著勞動力需求增長速度超過勞動力供給增長速度,因而導致工資水平的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這時,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已經減弱。我國應積極學習日本、韓國,調整產業政策,促進中小企業轉型升級,使中小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升級。政府應做好如下工作:一是針對不同行業特點,出臺各主要行業促進產業升級的指導意見;二是加大對相關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對重大共性技術組織聯合攻關,對推廣應用給予政策扶持;三是在全國范圍內通過多種形式組織針對產業升級的人才和技術工人的培訓,并大力引進相關領域的高端人才,提供相應待遇;四是可以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區或行業開展產業升級試點,為其他地區或行業提供典型示范;五是建立一個全國產業升級項目數據庫,為企業投資決策提供信息服務。
日本、韓國進入“劉易斯拐點”后,政府都十分注重調整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如日本1963年專門制定了《中小企業現代化促進法》,促進中小企業的產業結構升級;韓國政府1966年公布《中小企業基本法》,作出了關于促進“專業化、系列化”的規定,1975年制定了《中小企業系列化促進法》,1978年制定了《中小企業振興法》。這些法律有力地促進了加工組裝工業中企業間的分工與專業化協作,大大提高了產業組織效率。建議我國一要根據實際情況變化,修改《中小企業促進法》,對我國中小企業在國家經濟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更科學的定位,增強相關規定的具體操作性;二是要確實落實《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管理辦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資金管理辦法》等《中小企業促進法》的配套法規政策;三是通過修改現有的《公司法》、《勞動合同法》、《反壟斷法》、《商業銀行法》、《貸款通則》、《擔保法》、《破產法》等法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給予中小企業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對于一些無法或不適合轉型升級的中小企業,各國政府也采取一些具體措施來幫助中小企業降低勞動力成本。如日本制定了引進國外廉價勞動力的政策和制度,便于中小企業通過利用國外廉價勞動力降低成本。韓國則是通過政府津貼的政策鼓勵中小企業向國外轉移。建議我國采取以下措施,幫助中小企業降低勞動成本:一是拓寬視野,尋找低成本要素新來源;二是完善國外勞動力引進機制,引進國外廉價勞動力;三是采用政府補貼等手段,鼓勵中小企業向國外轉移;四是完善和落實最低工資制度、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等勞動力市場制度,通過制度性保障實現企業和工人利益共享。
[1] 金三林.劉易斯轉折階段勞動力成本變動的國際經驗借鑒(上)[N].中國經濟時報,2012-04-13(007).
[2] 金三林.劉易斯轉折階段勞動力成本變動的國際經驗借鑒(上)[N].中國經濟時報,2012-04-20(007).
[3] 金永花.韓國應對勞工短缺的政策選擇及其對中國的借鑒[J].人口與發展,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