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淑珍
(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 天水 741018)
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中華文化,也稱華夏文明。一個民族的文化認同就是他們對自身的認同,我們認同中華文化,從而就說明我們知道自己是從哪里來,也知道自己是誰。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是什么把我們的心凝聚在了一起,雖經歷千難萬險,終能昂首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是的,是我們共有的中華文化,是我們長久以來對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
但是,在交通運輸和通訊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已經到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我們看到各國家各民族的文化在相互沖突、碰撞、交疊、融合甚至趨同,中華文化也裹入其中無時無刻不受到這種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使得我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開始變得模糊背離或者敏感極端,只是我們沒有這樣的自覺罷了。
于是我們常會看到這樣兩種極端的現象。
第一個方面,我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模糊和背離,于是對外來文化的不加過濾地全盤吸收。
其實從近代開始,我們的祖輩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一直都是在曲折中進行的,從鴉片戰爭時期首先產生的民族屈辱意識到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民族文化批判意識,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期間的民族危亡意識到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民族自強意識,從“文化大革命”的極度革命意識到現代化建設今天的民族復興意識,中華文化作為民族精神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跟隨著中國民族意識的不斷覺醒、反思和發展而不斷前進[1]。雖然如此,我們祖輩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心路歷程,還是留給現代的我們心里一種或深或淺的批判或者自卑。這種懷疑和自卑使得我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開始變得模糊或者背離,我們看到這樣的一些場景:白胡子的圣誕老人也開始把禮物送給了中國的小朋友,一些中國的情侶過起了西方的情人節,以往中國傳統慶典上忌諱的白色被今天婚禮上的中國新人欣然接受,于是我們覺得喝紅酒才有格調,喝白酒好像很落伍,諸如此類。對于這些文化的溫和融合,中華民族還是持有了文化大國該有的寬容態度。由于西方強勢文化的威脅,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傳承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正越來越失去固定的空間,民族國家的文化邊界正在被消解,文化主權受到嚴重的威脅和挑戰。而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條件,文化的生存狀態不僅積淀了一個民族國家過去的全部文化創造和文明成果,而且還蘊涵著它走向未來的一切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基因,是它存在和發展的全部價值與合理性之所在。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國家的精神紐帶。一旦這種文化遭到侵蝕和消解,必然會給民族國家帶來深刻的文化危機和民族危機。一旦一個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特色,那么這個民族事實上也就不存在了[2]。
我們聽到美國總統奧巴馬宣揚的美國精神,看到韓國在講“大韓民族”,以及日本提到的“大和民族”,會有一部分人對這樣的文化擴張毫無防備,并為這些國家所描繪的極樂世界趨之若鶩。但是在冷靜的分析之后你會發現:美國的確在短短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而成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但是也就是因為這短短兩百年的美國歷史文化,使得他們在自身的文化認同方面同樣也是自卑和敏感的,所以他們才會宣揚所謂的美國精神;和美國相比,韓國和日本都是彈丸小國,為什么他們也強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通過對歷史的研究我們獲知,長期以來,由于他們都是孤立無援的邊陲小國,身邊又大國林立,想想都是一件讓人必須枕戈待旦的事情,這些都使得他們有更深遠的民族危機感,他們必須通過不斷強調自身的文化認同,以此來證明他們民族的存在。于是我們看到韓國屢屢在國際上申請文化遺產,這些做法對于他們的國民來講意義卻是非凡,他們不僅通過這樣的一些文化認同更好地凝聚了民族力量甚至培養了很妄然的民族自豪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文化擴張的目的。
我們要看到這些發達國家在自己文化認同方面的長處,在世界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能如此著重強調自身的民族文化,這無疑給了我們中華文化認同一種警醒和啟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堅持自己的文化個性,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是發展中國家和民族維護自己利益的一項莊嚴使命。
第二個方面,我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敏感而且極端,于是守住中華傳統文化固步自封。
其實任何一種文化拒絕交融的停滯不前,都是非常危險的信號。中華文化在近代的確經歷了一個非常危險的時期,當近兩三百年來,西方科學技術蓬勃興起,而我們的清政府還做著自己天朝大國的美夢,當四海之內不再對中華文化亦步亦趨,我們卻還自負地拒絕著西方先進科學文化的汲取。當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中華民族大門的時候,我們幾近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命運。
那么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如果還守住傳統文化而固步自封,中華文化也就不會向前發展,就不會閃爍出古老而長青的光芒讓優秀的中華兒女世代傳承。
文化自覺是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觀點,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費先生曾說,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原則[3]。
中華文明幾千年,我們的祖輩們留下了多少帶有深厚民族烙印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道德規范,這些都深深影響著我們每一位中國人。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流傳至今,幸運的是,中華文化卻在人類紛紛擾擾的歷史長河中,以她獨立而堅強的姿態一路前行,從未間斷地向世人展示著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魅力。
在民族危難存亡之際,我們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格言來團結中華兒女抵御侵略;在自身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們會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來自勉;從“天地之間,莫貴于人”到今天的“以人為本”,從“不竭澤而漁,不焚林而獵”到今天的“科學發展觀”,無論我們遇到怎樣的困惑,穿越時空,我們總可以從中華傳統文化中得到豐厚的精神支持。
余秋雨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作為中華文明的子民有這樣一種奢侈感:(中華文化)從不同的記憶起點出發,都會延續到我們腳下。能夠講這句話的民族,在當今世界已經不多了。”[4]這句話每每讀來,不僅體會到的是每一位中華兒女與中華文化之間的這種厚重與緊密的聯系,更讓每一位現代的我們對淵源流長的中華文化都肅然起敬。
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一直是兼收并蓄卻又特立獨行的,近代以前優秀的中華文化一直都是世界很多國家文化發展的標桿,中華文化有著獨特的品格和魅力,只有承認這一點,才能在中華文化認同的問題上勾畫出一個明晰的對象。
一個國家要成為真正的強國,不僅要擁有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硬實力,還要有以文化力為核心的軟實力。我們常說軟實力因為居于競爭力的核心部分,所以也叫做核心競爭力,如果一個國家欠缺軟實力,那么它就只擁有一個物質外殼而缺少內涵,不能發展成為真正的強國。在世界多元文化不斷碰撞交流融合的今天,哪個民族的文化能更多影響其他民族的文化,哪個民族的文化就會更多地成為未來世界價值判斷的標準,而這必將會在以后的國際較量中為自己的民族贏得更多的利益,這是毋庸置疑的。托夫勒教授等認為,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不再作為衡量國家實力的主要目標,知識的控制是明日世界爭奪的焦點。誰的文化成為主流文化,誰將成為國際權力斗爭的贏家,誰將掌握未來。盡管這代表一種文化帝國主義的極端觀點,但是在某種意義上說明了文化的重要性。胡錦濤同志指出,面對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大潮,面對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對文化發展的要求,面對社會文化生活多樣活躍的態勢,如何找準我國文化發展的方位,創造民族文化的新輝煌,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國家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
不可否認中華文化中有落后消極的成分,外來文化中也有更進步更優越的因素,經濟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的趨同化。當我們在這些批判與繼承,拿來與摒棄的過程中,中華文化的認同問題無形中被加強了。我們面對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的問題,一方面,我們看到的是西方在經濟和科技方面的文明,讓我們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虛心借鑒,努力趕超,自主創新,例如我們今天不得不使用以英文為腳本的計算機語言去編寫程序,解決現代生產中的很多實際問題。另一方面,我們要有深刻的文化自覺,主動用我們自身文化中優秀的東西去影響世界文化潮流的發展方向,而不至于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迷失方向或走向沒落。例如在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同時,隨著中國的日漸強盛,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文化自信也增強了,國學慢慢的開始興起,并成為一種熱;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觀越來越多地對世界產生影響,在國外興起的的孔子學院,有很多的外國人開始潛心學習中國文化;我們看到隨著中華民族的日益復興,長期受殖民統治的香港澳門的同胞開始從大陸獲得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等等,這些都是在中國日漸強大的背景下,在你來我往的文化博弈和交融下,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認同逐漸的加強了。
世代的中華兒女要從中華文化的認同中找到歸屬感,從認同中不斷獲取凝聚和前行的力量,那么中華文化只有不斷地向前發展,文化建設只有不斷加強,這種長期堅定的文化認同才會存在。
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所以長期以來我黨對我國文化事業的建設從來都沒有放松過。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是人類社會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歷史證明,文化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巨大作用,先進的文化推動社會發展,落后的文化阻礙社會發展。我們是昨天中華文化的繼承者,也是今后中華文化的發揚者,于是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中優秀傳統,創造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并且躋身世界偉大民族之林。
[1]歐陽康.全球化與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的反思與超越[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
[2]李太平.論全球化和民族意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費宗惠,張榮華.費孝通論文化自覺[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4]余秋雨.文學余秋雨——與北大學生談中國文化史[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