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梅 (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婦幼保健院,陜西 榆林 719000)
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是指由于大量失血引起的休克,多見于外傷出血、消化性潰瘍出血、婦產科疾病引起的出血、食管曲張靜脈破裂引起的出血等[1]。婦產科常見的失血性休克為產后大量出血引起,產后失血性休克可危及產婦生命,是導致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臨床護士在短時間內做出適當處理,配合醫師采取及時有效的護理搶救措施為保證產婦失血性休克患者生命健康的關鍵所在[2]。本研究對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60例失血性休克產婦的搶救方法及護理對策進行總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60例產后出血失血性休克患者,入院時均有皮膚蒼白、精神倦怠、煩躁、口渴、四肢濕冷等失血性休克臨床癥狀,所有患者呼吸均大于40次/min,脈搏大于110次/min,心率較快且肺部聽診可聞及濕啰音,均診斷為失血性休克。年齡20~36歲,平均(28.5±3.4)歲;出血量500~800 ml 48例,800 ml以上12例。陰道分娩41例,剖宮產19例。
1.2 搶救方法:患者入院后立即平臥,行中凹臥位,抬高頭及下肢30°,給予吸氧,吸氧濃度為40%,氧流量控制在2~4 L。監測各項生命體征,并注意保暖。建立兩條靜脈通道,一條快速補液式輸血,另一條輸入5%的葡萄糖500 ml加催產素20 U,加強宮縮,控制產后出血。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行陰道檢查。
1.3 護理方法
1.3.1 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產婦產后24 h內密切觀察產婦的病情變化,觀察產婦皮膚顏色,準確測量并記錄失血情況。置彎盤于外陰部,通過流入彎盤的血流量估計失血量,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滲血發生。有持續不斷的陰道流血發生時,護理人員應及時查找原因,協助醫師檢查產婦是否有胎盤胎膜殘留,是否有宮頸及陰道裂傷,發現上述情況及時給予縫合止血,清除殘留組織,促進子宮收縮,促進宮內開放血竇的關閉。
1.3.2 糾正休克:迅速建立兩條或兩條以上靜脈通道,由靜脈給予宮縮藥、止血藥及升壓藥。根據產婦病情及出血量適當輸液及輸血,以盡快糾正休克。完善各項實驗室輔助檢查,如血型交叉配型、實驗室檢查、電解質、酸中毒情況。留取尿標本行常規尿檢查,了解腎功能情況。查明失血原因,配合醫師采取相應止血措施。對有陰道裂傷及宮頸裂傷的患者,給予準確結扎止血;對于宮縮乏力患者,給予按摩子宮并應用縮宮素促進子宮收縮;對于有胎盤、胎膜殘留患者,給予徒手剝離胎盤或刮宮。
1.3.3 術后護理: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一級護理3 d,待患者病情穩定后改為二級護理,1周后病情十分穩定則改為三級護理。由專門的護理人員進行24 h護理,術后注意保持呼吸道暢通,給予高流量吸氧。術后保持會陰部清潔,每天行會陰部護理2次,采用0.1%的碘伏擦拭會陰防止感染的發生[3]。
1.4 觀察指標:觀察導致產婦產后出血的原因,搶救及護理效果。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產后出血原因:本組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引起產后出血原因分別為子宮收縮乏力35例,胎盤部分剝離14例,胎盤全部剝離后滯留9例,軟產道撕裂2例。其中子宮收縮乏力所占比例顯著高于其他原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搶救及護理效果:經1周的全面治療、精心護理,60例產婦均痊愈出院。圍產兒輕度窒息10例,良好50例,未見死胎及死產胎兒。
產婦失血性休克多病情較重,處理不及時或處理不當,易造成產婦出現嚴重并發癥甚至危及產婦生命[4]。筆者認為,對于產婦發生失血性休克應于確診后立即進行搶救,以減少產婦并發癥的發生率。
在搶救過程中需密切觀察患者病情,準確計算出血量,對患者的休克程度作出準確判斷。配合醫師迅速查明產婦出血的原因,并針對出血原因行針對性止血。需服從統一指揮,醫護人員密切配合,掌握治療原則及搶救操作技術,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測。本組中以宮縮乏力為主要原因,占所有失血性休克原因的58.3%。止血的同時應立即建立靜脈通道,并行中心靜脈壓測定,迅速補充血液、警惕、膠體平衡液等,糾正患者的低血壓。搶救過程中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給予吸氧、升壓,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給予抗感染治療預防感染的發生。
綜上所述,針對失血性休克發生的原因及特點,給予針對性的搶救及護理,對于降低患者并發癥及死亡率意義重大。
[1]賈曉江.產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癥患者51例臨床特點及救治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6):200.
[2]賈金平.46例產后失血性休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6,12(21):748.
[3]陳火明.產后出血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搶救及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2):255.
[4]梁 萍.產后失血性休克的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