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貴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福建 廈門 361004)
便秘是指正常的排便形態改變、排便次數減少(每3天少于1 次)、排出過于過硬的糞便,且排便不暢、困難[1-2],是骨科長期臥床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我院2011年9月~2012年8月對骨科長期臥床患者實施了預防便秘的前瞻性護理,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觀察組為2011年9月~2012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骨科長期臥床患者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均無慢性便秘史,年齡25~62歲,腰椎骨折8例,股骨骨折15例,骨盆骨折4例,脛骨骨折5例;對照組為2011年1月~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骨科長期臥床患者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均無慢性便秘史,年齡22~61歲,腰椎骨折7例,股骨骨折13例,骨盆骨折6例,脛骨骨折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病情輕重、便秘史、治療方案等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前瞻性護理,具體如下。
1.2.1 評估:評估內容主要有如下幾點:①觀察患者神志、生命體征、有無腹部合并傷;②心理狀態:是否存在焦慮、恐懼、抑郁等心理及其程度;③排便情況:平時有無習慣性便秘,是否使用通便藥等;④飲食情況:平時飲食習慣、食物搭配情況;⑤用藥情況:是否使用止痛劑或脫水劑。通過詳細評估,在患者發生便秘之前即預見到發生便秘的可能性。
1.2.2 心理護理:針對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態,提供有效、有力的心理支持,避免負性情緒的影響。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引起便秘的原因、危害性,預防便秘的方法、可行性及好處,使患者積極配合。
1.2.3 飲食干預:指導患者多食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多飲水,每天飲水量在2000 ml以上,腹脹患者禁食牛奶、豆制品、甜食等容易脹氣的食物。每天早上空腹飲一杯溫開水。
1.2.4 腹部按摩:在排除腹部合并傷后,操作者用大小魚際肌及手掌根部從右下腹開始,沿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行順時針方向按摩,每次做100個循環,3~4次/d,餐后1 h進行[4]。
1.2.5 排便護理:患者排便時用屏風遮擋,提供相對私密的環境,以放松患者情緒。指導患者盡早適應臥床排便,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有便意時立即排便,以免抑制排便反射,宜在每天早餐后排便,即使無便意也要堅持10~20 min,通過胃-結腸反射建立排便習慣[2]。指導患者進行提肛運動,每天早晚各1次,10~15 min/次,以患者不感疲乏為宜。
1.2.6 穴位按摩:按摩患者合谷、內關、足三里穴位,3次/d,每個穴位每次3~5分鐘,以和胃、通腑、寬腸、理氣,增強胃腸平滑肌收縮,刺激腸蠕動[3]。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觀察患者排便的間隔時間及糞便的性狀,患者每2~3天或更長時間排1次,無規律,糞質干硬,伴有排便困難者評估為便秘;患者排便間隔時間不超過2 d,糞質柔軟,無排便困難者評估為大便通暢。
1.4 數據處理:所有數據運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入院第8天的排便情況比較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入院第8天排便情況比較(例)
骨折患者大多由意外損傷造成,患者事前毫無思想準備,加上環境陌生和疾病知識缺乏,極易產生煩躁、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造成交感神經紊亂,抑制胃腸蠕動,影響規律性排便;環境及排便方式的改變,患者不習慣臥床排便;缺乏合理飲食方面的知識;缺乏疾病護理方面的知識,這些因素極易造成便秘的發生。前瞻性護理是護士在護理問題發生之前就詳細搜集資料,并根據已知的科學理論、臨床經驗查閱文獻,作出科學的評估,有預見性地提出護理問題,實施科學有效的前瞻性護理措施,以達到預期目的[4]。本研究對32例骨科長期臥床患者采用前瞻性護理方法,在便秘發生之前就預見到發生便秘的可能性,及時采取相應的預防護理措施達到預防便秘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前瞻性護理可明顯降低骨科長期臥床患者便秘的發生率,從而減少了患者的痛苦,避免了便秘造成的并發癥,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1]郭彥琳.老年腦卒中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21):79.
[2]張晨霞.142例腰椎骨折后便秘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與康復,2009,8(9):748.
[3]夏中華.穴位按摩對TURP術后腸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J].臨床護理雜志,2011,10(4):40.
[4]蔡淑珍,殷麗萍,謝 鴻.前瞻性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防便秘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