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杰 (天津市天津醫院,天津 300200)
目前深靜脈導管已經在重病患者血液凈化治療、快速輸液治療、血流動力學監測以及靜脈營養中得到普遍應用,但增大了導管感染的發生率,導致患者醫療費用提高、并發癥增多以及死亡率上升。
選擇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接受深靜脈導管留置的危重病患者380例,其中男260例,女120例,年齡15~65歲,平均54.5歲。380例患者全部選用品牌為ARROW(美國)的雙腔靜脈導管或者單腔靜脈導管。從所有感染患者導管尖端5 cm處取樣本進行菌體培養,根據菌體培養結果,確認患者感染細菌種類和病因,找出導致危重病患者導管相關性感染病發的危險因素,分析相應的護理對策。
380例接受深靜脈導管留置的患者中35例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病發率為9.2%。40例股靜脈置管中2例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比重為5%;110例頸內靜脈置管中20例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比重為18.2%;230例鎖骨下靜脈置管中13例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比重為5.7%。35例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患者導管留置時間超過12 d的有25例,占比71.4% 。
導致危重病患者導管相關性感染的危險因素基本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因素,另一方面是患者自身因素[1]。
首先,導致危重病患者出現導管相關性感染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危重病患者救治過程中的用藥、護理措施、導管留置的時間和部位、導管留置技術、手術過程中無菌操作的嚴格性以及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等。
其次,導致危重病患者出現導管性相關感染的自身因素主要有:患者自身抵抗力以及免疫力較低,患者疾病種類等。其中患者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較低是導致危重病患者導管相關性感染病發的主要因素。根據試驗研究可知,患者病情不同,導管相關感染率也會不同。有研究表明重癥胰腺炎、腫瘤以及合并MODS等患者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病發率要明顯高于其他種類疾病患者[2]。
4.1 合理選擇穿刺部位:因為患者頸內靜脈與口咽分泌物相鄰近,股靜脈與會陰部相鄰,容易受排泄物污染,并且此處有很多皮膚菌群生長,所以在為危重病患者選擇合適的穿刺部位時要盡可能避免選擇這兩處。根據臨床經驗,最佳穿刺部位應該是患者鎖骨下靜脈,因為此處較為平坦,容易將留置導管固定住,醫護人員消毒比較方便,另外此處留置導管對于患者的活動不會產生嚴重影響。
4.2 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技術規范:為危重病患者置管手術操作過程中要全程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最大限度地遵守無菌屏障規定,主要有三點:置管過程中采用的各種敷料以及手術器具和醫療器械必須經過嚴格消毒滅菌,并且達到無菌操作標準要求;置管人員要穿無菌手術衣、戴無菌手套、無菌口罩、無菌帽子;病床應該鋪大無菌單。
4.3 適度縮短患者導管留置時間:根據相關醫學研究結果,危重病患者中心靜脈置管時間超過2 d,那么患者導管相關性感染發生率會提高5倍。所以護理人員應該對危重病患者導管留置的必要性進行定期評價,如果評價結果發現患者無需留置導管,那么就要及時拆除導管,降低導管相關性感染發生率。但是不能因為要防止患者感染,而對患者動脈導管和中心靜脈導管定期更換,這是禁止的。
4.4 認真、嚴格進行日常導管護理:對危重病患者留置導管的日常護理工作主要有:首先,輸液之前,護理人員要確定輸液體的無菌性;為了避免導管內形成血栓,用肝素鹽水或者NaCl溶液對置管后中心靜脈導管和外周導管進行常規沖洗;在為患者輸入脂肪乳劑、血制品以及血液停止后或者24 h內,護理人員要及時為患者輸液管路進行更換,防止長時間使用出現細菌感染。其次,如果導管接口處發現血跡等的污染,要立即更換;護理人員要盡量控制接口開啟次數,避免污染;盡量減少導管接口附近各種附加裝置的添加;用含碘消毒劑或者75%乙醇對導管連接端口進行消毒清洗,并且需等導管接口干后再進行藥物注射。再次,護理人員必須在進行各項手衛生規范操作后才能接觸患者置管穿刺點或者為患者進行敷料的更換;最好選用透氣功能良好、透明、無菌的敷料覆蓋患者導管穿刺點;如果發現患者敷料被污染,發生松動或者出現潮濕等現象,應該為患者立即更換敷料。一般而言,無菌透明敷料更換頻率為每周1次,無菌紗布更換頻率為每24~48小時更換1次。最后,護理人員要每天對患者全身感染癥狀、局部感染癥狀以及穿刺點皮膚狀況進行嚴格、認真檢查,具體方法有對患者白細胞數量、體溫、皮炎等進行監測。如果患者出現導管故障或者靜脈炎,護理人員應該及時拔出導管,并且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
與其他患者相比,危重病患者導管相關性感染率要高很多,醫院要培養出危重病患者靜脈置管專業護理團隊,通過嚴格、規范的操作,提高危重癥患者的置管護理效果,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重病患者導管相關性感染并發率。
[1]傅根蓮,趙 嵐.危重病患者導管相關性感染的回顧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5):885.
[2]林麗紅,張偉文,熊曉華.ICU導管相關性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對策[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