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華 張鳳春 魏 勇 茆迎春
(鹽城市蠶桑站 224002)(射陽縣蠶桑站 224300)
蠶桑產業受到各種污染的威脅越來越大,并因蠶藥質量問題及其品種更新速度較慢,成為制約蠶桑生產健康發展而不可忽視的因素。現就鹽城市蠶病發生情況及其防治對策,與大家共同探討。
鹽城養蠶歷史上,發生的蠶病以細菌病、僵病、蠅蛆病、病毒病、微粒子病“五大蠶病”為主。20世紀60~70年代,蠶桑生產經常流行發生“五大蠶病”,導致張單產低,張種產繭量一般不超過25kg,蠶桑生產收入不高,影響蠶農栽桑養蠶的積極性。20世紀80年代,對蠶病的發生在施用蠶藥后基本能得以控制,添食“氯霉素”可防細菌病,噴灑“防僵粉”可防僵病,添食“滅蠶蠅”可防蠅蛆病,對病毒病主要還是采取預防為主的措施,通過徹底消毒,杜絕病源,改善飼養環境,增強蠶體體質的辦法來防治。1990~1995年,蠶種微粒子病暴發,鹽城市蠶種場燒毀微毒超標蠶種100多萬張,1994~1995年因蠶種微毒超標農村無種可養,經請示市政府同意,兩年共使超標蠶種85.8萬張,經確認屬微粒子病危害造成嚴重損失的有6萬多張。全市采取了分級技術培訓,加強了桑樹病蟲防治、小蠶共育、消毒防病等綜合技術措施,并完成了微粒子病防治技術難題攻關,基本控制了此類蠶病流行。近年,由于農業治蟲及化工企業誘發的環境污染,不結繭蠶時有發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負面影響較大。
隨著現代農業、高效農業的推進,簡易蠶室快速推廣,大蠶條桑育,方格蔟自動上蔟等一系列省力化技術的普及,現行的養蠶消毒防病技術體系與省力化養蠶的要求不相適應。因養蠶設施的改變,溫濕度調控難,傳統性的蠶病有所抬頭,蠅蛆病、膿病發生率偏高的特點明顯。現行養蠶方式發生變化,在簡易蠶室內搭2~3層蠶臺,加上利用地面,室內養3~4層蠶,蠶期中傳統的消毒防病措施很難操作到位,蠶病的發生呈抬頭趨勢。
鹽城近幾年特經作物發展較快,各類蔬菜大棚迅猛增加,栽植辣椒、西瓜等類作物較多,因其有的作物間隔2~3天就需使用一次農藥,農藥使用次數比較頻繁,而且農藥有10多種,對靠近大棚周圍的蠶室污染較重,家蠶發生中毒、不結繭的現象時有發生,是蠶桑生產中發現的新型污染源。
2.1.1 氯制劑
主要使用漂白粉、消毒凈、亞迪康等蠶藥。
2.1.2 甲醛制劑
主要使用福爾馬林、毒消散等蠶藥。
主要使用新鮮石灰粉等蠶藥。
主要使用環丙沙星、諾氟沙星膠囊(蠶用)、紅霉素膠囊等蠶藥。
主要使用大小防病1號、優氯凈(薰煙)等蠶藥。
主要使用滅蠶蠅乳油蠶藥。
鹽城蠶桑主產區的東臺、射陽等地成立專家小組,根據氣候環境、農作物生長狀況、桑園病蟲害發生趨勢、家蠶不同發育時期等因素定期和不定期進行綜合分析與會商,預測可能發生的主要蠶病,及早提出防治對策和措施。
鹽城目前重點建設東臺、射陽二個桑樹病蟲害測報站,及時發布《桑樹病蟲害情報》,指導蠶農,把握適期,突擊防治,減少危害。近幾年,鹽城重點蠶區東臺市、射陽縣政府發布“關于切實加強家蠶防毒保安工作的緊急通知”,認真做好控制環境污染物危害工作,秋蠶損失逐步減少。而且重點蠶區制定“家蠶防毒保安預案”,通過廣泛宣傳,增強全社會人員的家蠶防毒保安意識。組織蠶桑、工商等部門人員深入農資農藥營銷點檢查,與農業植保部門加強聯系,聯合制定蠶區農藥使用配方,避免家蠶農藥污染。東臺等地蠶桑生產鎮對所有化工和污染企業、農資、農藥經營單位和個人層層簽訂“家蠶防毒保安責任狀”,明確義務和責任,實行“誰違規、誰承擔”,有效地提高了蠶桑生產的安全性。
近幾年,鹽城積極推進養蠶保險機制的建設。射陽、大豐等地以省、市財政項目補貼蠶農,按蠶種數量出資投保的形式,相繼實行了養蠶保險,一旦發生養蠶損失,按規定獲得保險公司的相應賠償。加之已經對養蠶實行保險的東臺市,鹽城保險蠶種的比例達51%。通過多種保障機制的推進和落實,確保全市蠶桑生產的安全。
圍繞蠶桑安全生產,重點做好蠶桑產區的維穩預案,推進全市蠶桑生產健康發展。針對局部區域不結繭蠶、發生蠶病的狀況,鹽城市蠶桑站在組織人員認真做好調研的同時,根據相應程序邀請省蠶種質量事故鑒定委員會成員到相關蠶區進行鑒定,并依靠各級政府部門積極做好善后工作,推進了蠶桑生產的穩定發展。
隨著全球氣候的異常變化,桑樹病蟲的發生復雜多變。必須加強桑病蟲的預測預報,及時做好防治工作,嚴防野外昆蟲與家蠶交叉感染。尤其飼養菁松×皓月蠶品種,該品種對葉質要求較高,特別是秋季的蠶桑生產,要在加強桑園肥培管理的同時,強化桑園病蟲防治,以達到優良葉質,保證正常生產。
發展蠶桑規模生產,積極探索“蠶桑家庭式農場生產”方式。鹽城從2012年開始,按照市政府農業現代化重點項目推進計劃的要求,在全市重點蠶區建設100個高效蠶桑示范村,逐步建成“3個3萬畝蠶桑現代化工程示范區”。探索全年多期養蠶模式,積極主動地調整養蠶布局,穩定蠶桑生產,推進蠶業的健康發展。
組合工商、質監、物價等部門,協調對蠶區農藥市場的集中清理整頓,確保蠶區用藥品種符合規定要求。蠶區要管理好所轄農藥供銷網點,嚴禁銷售違規農藥品種及偽劣農藥。聯合農業、環保等部門,形成定期會商制度,通報全市境內的工業污染源(物),商定蠶區農藥供應方法。通報蠶桑生產對環境的要求,蠶區農業病蟲和防治配方注意事項,制定有效防范措施。
目前,蠶業科技創新的力度遠遠落后于農業。一要加強新蠶(藥)品種研發。因境惡化、氣候多變,急需抗逆性強的新蠶品種,保證蠶桑生產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蠶藥存在“老面孔”、“換名不換藥”的現象,高效、廣譜、對人身健康安全的蠶藥新品種急待研究開發。二要加強省力化機械研發。現行養蠶模式下,消毒防病治蟲、桑葉采摘運輸和飼喂的勞動強度大,而從事蠶桑生產的農民年齡結構普遍偏大,無法適應蠶桑這種密集型勞動強度大的產業,因此要引用研發蠶桑省力化系列器械,減輕蠶桑生產勞動強度,應對勞動力緊張和老齡化問題,穩定蠶桑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