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升峰 謝云南
(銅山區蠶桑指導所 221116)(徐州市蠶桑技術指導站)
棠張鎮是徐州市銅山區的蠶桑生產重點鎮,桑園面積2.4萬畝,現有養蠶農戶7000多戶,戶均桑園面積3.4畝。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蠶農棄桑改種、進城務工現象日益突出,而一些愿意從事栽桑養蠶的蠶農由于生產規模較小,養蠶數量較少,效益得不到充分發揮,在生產過程中,設施更新、生產管理投入減少,生產積極性受阻。2010年在棠張鎮劉塘、河東村,選出10戶養蠶技術較好、勞動力充足的養蠶大戶,通過土地流轉,使每戶的桑園面積達到15畝左右,同時在養蠶設施、省力化機械、桑園套種等方面給予一定補助,進行了蠶桑適度規模經營的試驗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為確保工作的順利開展,成立了以分管局長任組長,蠶桑指導所、財務科及棠張鎮分管領導組成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實施小組、技術小組、財務及后勤保障協調小組三個小組,各小組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任務具體,時間定位,操作切實可行。
做好土地流轉工作是試驗順利開展的關健。通過鎮、村干部的引導,根據雙方自愿的原則,在確定合理補償的基礎上,采取桑園土地租賃、轉換的方式,促成桑園的有序流轉,并以合同的方式進行確認。10個試驗戶自有桑園面積59畝,涉及流轉農戶69戶,桑園面積128畝。土地流轉后,試驗戶桑園面積共計187畝,戶均桑園面積18.7畝。
主要采取物化補貼形式。一是組建標準化小蠶共育室,每個試驗戶作為一個共育點,每個共育點配備自動加溫儀器2臺;二是依據每個試驗戶養蠶數、現有蠶室面積、桑園分布等,由村統一規劃,新建60座室外大棚,每個大棚補助2000元;三是試驗戶桑園間作、室外大棚綜合利用統一提供種子或種苗。每個試驗戶補助種子種苗款3000元。
結合生產實際,對小蠶共育、桑病蟲害防治、室外大棚養蠶、消毒防病、大棚綜合利用和桑園套種等關鍵技術適時開展培訓。全年共舉辦培訓班5期,發放各類資料50份、書藉30本、光盤20個。通過培訓為試驗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為解決試驗戶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生產期間,區、鎮兩級技術部門抽調5名業務技術骨干,每人承包2個試驗戶,全程提供技術指導。
桑園統一進行管理,施肥3次:3月中、下旬施催芽肥,畝施尿素20kg;6月上旬夏伐結束后,畝施復合肥30kg,尿素20kg;8月上、中旬畝施尿素30kg。治蟲4次:3月下旬用3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防治越冬害蟲;4月中旬用敵敵畏乳油1000倍防治早春害蟲;7月上旬用3%甲基異柳磷顆粒劑土壤施藥防治桑癭蚊,秋期統一防治鱗翅目害蟲。
5.2.1 重視環境消毒
養蠶前,加強蠶室、養蠶大棚周邊環境消毒工作,全面打掃、清除垃圾,疏通陰溝,鏟除雜草。在此基礎上,用新鮮石灰粉對環境進行一次全面撒消。
5.2.2 突出共育室消毒
一是規范消毒程序,按“掃、洗、曬、換、刷”的步驟做好消毒前準備;二是選擇優質消毒藥物,保證消毒效果;三是改進消毒方法,扶持每個試驗戶改建消毒池、配備了噴霧機,要求能浸漬的全部采取浸漬,小蠶具全部實行蒸煮。煙熏劑要保持蠶室密閉,保證熏煙時間和溫度。
5.2.3 做好蠶期中消毒和回山消毒
一是做好易感期的蠶體蠶座消毒;二是做好養蠶環境的消毒;三是保持好個人衛生,養成換鞋進室,操作前洗手的良好習慣。四是堅持回山消毒,特別是方格蔟使用前、后的消毒工作。
5.3.1 選用優良桑葉
一是按照發育階段,采用適熟葉,要求葉色、葉位基本一致;二是做好采葉計劃,每日早、晚采兩回葉,爭取不留余葉;三是各齡初期及將眠時用葉偏少,盛食期要偏多。
5.3.2 嚴格控制溫濕度
1齡~2齡溫度控制在26.5℃,以27.0℃為中心,干濕差0.5~1℃;3齡25.0℃為中心,干濕差1.0~2.0℃。飼育中防止溫度激變,結合給桑要進行上下、左右調匾。
5.3.3 做好擴座、除沙和眠起處理
一是做好提前擴座工作,每次給桑前進行擴座,并及時做好勻座,保持蠶座均勻,以免蠶頭太密互相擠傷。二是做好除沙,一般1齡不除沙,2齡起除、眠除各一次,3齡3次,加一次中除。三是做好眠起處理,做到適時加眠網。
5.4.1 統一建棚
按每畝桑園需要50m2的標準,每個試驗戶建設5~7個室外養蠶大棚。大棚寬度和高度為8m、2.2m,長度自行掌握。大棚兩端和四周通風口配置防蠅網;大棚外側配置消毒池;棚上搭草簾以利于保溫。
5.4.2 做好大棚消毒
養蠶前一周將大棚封閉,用福爾馬林進行對地面、四周進行消毒,然后通風晾干等待移蠶。秋季消毒前,大棚內更換表土。大棚四周環境同時進行消毒,以達到徹底消毒的目的。
5.4.3 五齡蠶實行條桑育
大蠶入棚前,棚內設畦,畦寬1.5m。畦上撒一層新鮮石灰粉,上鋪一層塑料薄膜。五齡第二次給桑前入棚,蠶均勻鋪在養蠶畦上。桑條與蠶座方向垂直,喂蠶時要一顛一倒,粗細要搭配,使桑葉分布均勻,蠶座平整,如有空檔,可用三眼葉或片葉適當補給,確保大蠶吃足吃飽。
5.4.4 調節好溫濕度
調節好棚內溫濕度是大棚養蠶的關健。棚內溫度高時,通過加蓋遮陽網、加強通風來降溫;溫度低時,通過加厚草簾或棚頂覆草進行保溫。大蠶期要保持棚內良好的通風,一般上午8~9點開始通風,下午5點左右封棚。棚內濕度較大時,通過通風、多撒石灰等干燥材料進行排濕;濕度小時,通過喂水葉或添食進行補濕。
嚴格掌握棚內種植作物的生長期、收獲期。要扣準茬口,確保養蠶、種菜兩不誤。春蠶結束,主要種植生長期較短、作為養殖業青貯飼料的玉米品種,品種選擇農大108或登海系列品種,6月中旬播種,9月上中旬收獲。晚秋蠶結束后,棚內種植小青菜,10月底播種,12月上旬收獲。12月中旬移栽花椰菜,品種為日本雪山或津雪88,花椰菜在10中旬播種,采用棚內加小棚雙層覆蓋育苗。第二年3月底4月初收獲,畝產1500kg左右。畝棚全年綜合利用收入約4500元左右。
成林桑園每年只有6個月的綠葉期。在桑樹的不同生長時期合理進行套種,秋冬季套種耐低溫的作物如:萵苣、蒜苗、小青菜等,夏季套種苞菜、花椰菜等。桑園套種應注意必須以養蠶為主,不能為了套種而影響桑樹生長,根據各種作物不同的生理特征選擇套種品種,達到互生共長,以種促養目的。
通過一年的試驗,10個試驗戶,土地流轉后經營桑園187畝,戶均桑園面積18.7畝;年養蠶654張,戶均養蠶65.4張,畝均養蠶3.49張;年產繭26438.5 kg,戶均產繭2643.9kg,畝均產繭141.4kg;年養蠶總收入1122652元,戶均112265.2元,畝均養蠶收入6003元;桑園套種187畝,畝均套種收入1581元;蠶繭及綜合利用總收入1418208元,戶均收入141821元,畝桑收入7584元。試驗戶在畝養蠶數,畝均產繭,畝養蠶收入及總收入比全區平均水平提高0.49張,22kg,1050 元,2250 元。
通過“蠶桑適度規模經營”生產模式的試驗與示范,充分表明“蠶桑適度規模經營”模式是解決當前蠶桑規模小,效益不高,生產不穩定的有效措施,是實現“蠶桑增效、蠶農增收、生產穩定發展”的新舉措。從2011年開始,“蠶桑適度規模經營”模式在我區得到了的進一步推廣,蠶桑產業顯現出規模集中、效益增加,生產穩定發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