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育芬 (廣西貴港市中醫醫院內一科,廣西 貴港 537100)
骨筋膜室綜合征是四肢筋膜間區的肌肉和神經組織因急性嚴重缺血而發生的一系列病理改變,主要為不同程度的肌肉壞死與神經變性,從而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和體征[1]。我院2012年12月6日收治1例脛腓骨骨折并發骨筋膜室綜合征的患者,經過緊急手術治療和護理后康復出院,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42歲,因車禍致右足部疼痛、腫脹、功能障礙3 h于2012年12月4日入院。入院時右足踝部腫脹明顯,無張力性水泡,壓痛明顯,可觸及骨摩擦感,右足趾可背伸、跖屈活動,遠端感覺正常,可觸及足背動脈搏動。X線示右脛骨遠端粉碎性骨折,腓骨下1/3骨折。入院后予以甘露醇消腫、血栓通活血化淤等對癥治療。12月5日早上有足踝部出現大量張力性水泡,遠端足趾呈花斑樣紫紺,右足趾感覺明顯減弱,輕牽拉疼痛劇烈,可觸及足背微弱動脈搏動,考慮為骨筋膜室綜合征,完善術前準備行切開減壓術,術后回病房繼續治療。術后2周右足踝部腫脹消退后予石膏固定骨折部位,患者于2012年1月10日帶石膏出院。
2.1.1 病情觀察: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如發現患者出現面色蒼白、口唇紫紺、血壓下降等休克現象時馬上報告醫生進行相應處理。密切觀察患肢遠端血液循環、感覺、運動、足背動脈搏動情況,觀察肢端顏色、溫度、腫脹程度,警惕神經損傷和骨筋膜室綜合征的出現。
2.1.2 術前準備:禁食,備皮,插尿管,完善各項檢查,如心電圖,胸部X線檢查,血型,血交叉,生化與尿常規等。開放一條靜脈通道,給予能量輸注補充機體需要量。完善術前準備后,在聯合麻醉下行骨筋膜室綜合征切開減壓術。
2.2.1 病情觀察:①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測量體溫4次/d,掌握手術熱與感染所引起發熱的特點、峰值和持續時間;掌握血壓的動態變化,觀察有無因使用脫水消腫藥引起的血壓下降。②了解疼痛部位、性質與持續時間,當疼痛與手術損傷程度不相一致時,不能輕易給予止痛劑,以免掩蓋癥狀。③嚴密觀察患肢膚溫、血運、感覺、活動和腫脹情況。發現肢端膚溫不升、紫紺加重、感覺麻木、腫脹不消除等,應考慮手術減壓不徹底,應馬上報告醫生,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避免加重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2]。
2.2.2 切口護理:筋膜切開減壓是一個無菌手術,避免發生繼發性感染的主要方法是基本不換敷料,因此在術后3~4天內,如敷料未全滲透,則不需要更換;如已滲透,則在手術室條件下更換敷料。術后7天患肢呈現皮膚皺褶等消腫現象,報告醫生行切口縫合。
2.2.3 遵醫囑合理用藥:遵醫囑合理應用消腫利尿藥,活血化淤等對癥支持治療。術后2~3天用20%甘露醇250 ml加地塞米松每6小時靜脈滴注1次,以減輕創傷反應,預防骨筋膜室綜合征的再次復發[3]。輸液時,嚴密觀察靜脈輸注是否通暢,有無藥液滲出到皮下組織,以免引起局部組織的硬結甚至壞死;同時觀察藥物的療效和不良反應。
2.2.4 心理護理:骨折愈合治療周期較長,臥床過長容易引起患者較大的情緒波動和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因此應向患者和家屬交待病情和預后,做好飲食和功能鍛煉方法的指導,鼓勵患者增強對疾病愈合的信心,能認真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
2.2.5 功能鍛煉:術后患肢抬高20°~30°,置于外展中立位,以利于下肢靜脈回流和患肢的消腫。麻醉過后即可主動練習股四頭肌的收縮活動,術后1天練習足趾的背伸。術后3天即可在床上不負重練習膝關節的伸屈鍛煉和髖關節的內收外展訓練[4]。下床活動時間則視X線片示骨痂生長情況而定。
2.2.6 出院指導:①告知患者外帶肢體石膏出院的注意事項。②指導患者出院后堅持功能鍛煉和飲食調護。③囑患者出院后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回院復查X線,以了解骨折愈合情況。④做好電話回訪工作,以了解患者功能鍛煉情況和各個關節的屈伸狀況及步態。
骨筋膜室綜合征是脛腓骨骨折的嚴重并發癥,做好相應的早期護理觀察,為進一步治療爭取有利時機至關重要。通過對骨折并發骨筋膜室綜合征的護理,使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個專科護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還要有嚴謹的思維和敏銳的洞察能力,能夠理論聯系實際,早診斷,早治療,減少因疾病并發癥而導致的傷殘率。
[1] 何曉真,張進川.實用骨科護理學[M].河南: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392.
[2] 李銀露,郭宴同,王滿宜.骨筋膜室綜合征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11):670.
[3] 姚傳博,馬俊義,李躍蒙,等.四肢骨折合并筋膜間區綜合征的治療[J]. 中國骨傷,2000,13(10):616.
[4] 李善花.脛腓骨骨折術后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1,12(35):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