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東
(江蘇省蠶種所,無錫 214151)
江蘇是我國優質繭絲的重要生產基地。近年來由于受極端氣候沖擊、區域環境污染、投入品成本上漲等不利因素的影響,蠶桑生產規模呈下降趨勢。同時,蠶種生產資源流失嚴重,蠶種的保障供應能力在弱化,江蘇蠶桑這一文化、高效、生態、富民的傳統產業發展受到嚴峻挑戰。
江蘇現有桑園面積85萬畝,主要集中在南通、鹽城、徐州等市。2012年全省社會飼養蠶種總量172萬張,比上年減少8.5%;生產蠶繭6.8萬噸,上年減少2.8%。全年蠶繭均價40.9元/公斤,蠶繭產值27.81億元,綜合利用產值5.7億元,蠶桑產業經濟總收入33.51億元。2013年全省春季飼養蠶種約64.50萬張,春繭總產27 500噸,春蠶繭均價2 490元∕50公斤,春繭產值13.70億元。
目前全省實際進行三級原種生產的單位有6家、一代雜交種生產單位21家。據統計,蠶種場擁有桑園總面積9 502畝,職工1 060人(其中高級農藝師25人、農藝師99人),蠶室245 000平方米,附屬室96 000平方米,冷藏室9 960平方米。一代雜交種年生產能力200萬張左右。
2013年春季生產母種2 282蛾、原原種13 636蛾,原種19 923萬張,全省全年合同訂購一代雜交種150萬張。
保障蠶種供應始終是蠶桑業生產的基礎和前提。多年來,江蘇把搞好蠶種生產和質量管理工作作為穩定發展蠶桑生產的首要任務。一是加強組織管理。每年3月初召開全省蠶桑工作暨蠶種訂購會議,總結布置全省蠶桑和蠶種生產、經營、管理的全年工作目標、任務。同時落實全年蠶種合同訂購,通過市場手段將蠶種生產與大面積生產用種需求以蠶種購銷合同方式確定。二是實施全程管理。每年4月召開蠶種催青工作會議,6月蠶種冷藏工作會議,7月召開春季蠶桑、蠶種總結會與秋季蠶種生產動員會,11月以蠶種浴消、冷藏技術等業務工作會議形式布置工作要求,12月召開蠶種生產、冷藏、經營、管理總結交流會。在蠶種生產的關鍵時期,分別下發蠶種質量考核方案,抓好蠶種生產、切實提高蠶種質量等文件,確保生產規范和技術措施的有效落實。通過召開會議貫徹落實質量要求、技術措施,通過自查與交叉互查、產前產中產后三期檢查實現過程監控,通過總結評比,積累管理經驗并樹立先進典型。三是強化質量檢驗。對省內生產和供應的每批蠶種都進行嚴格、認真的“四率”檢驗及成品卵檢驗,堅決淘汰不合格蠶種。江蘇省蠶種所下屬的“九州蠶業產品檢驗技術服務中心”從2001年起已連續通過了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的復評審。
2.2.1加強檢查督促工作
在蠶種生產期間,省蠶種所技術人員到蠶種場進行現場督查與業務指導,同時組織市、縣蠶業技術服務部門對各蠶種場的生產過程進行檢查、督促,協助種場強化生產管理,細化責任制考核,做好職工技術培訓,幫助種場落實全程質量管理措施,提高生產水平。
2.2.2幫助種場解決困難
對蠶種場在蠶種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無論是技術上的還是突發事件(如環境污染等)問題,及時派出技術團隊到現場指導,幫助解決。對生產出現較大萎縮的蠶種場,幫助排查原因,想方設法恢復生產。對經濟效益不好、職工流失嚴重的蠶種場則積極幫助他們增強“造血”功能,穩定職工隊伍,提高生產能力。同時加強信息服務,幫助種場及時掌握生產動態,預測產銷形勢,做好余缺調度,減少損失。
2.2.3發揮冷庫調節作用
蠶種冷庫是開展蠶種配發和質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一是做好省級儲備蠶種的冷藏管理工作。二是省蠶種公司冷庫做好全省三級原種的冷藏浸酸和一代雜交種的冷藏浸酸的技術指導與業務管理工作。三是做好預備蠶種的催青工作,為蠶種場、農民提供應急保障。四是把好蠶種出庫關,維護市場秩序。
一是落實好蠶種風險儲備政策。2011年起,江蘇開始實施省級蠶種風險儲備政策。根據省農委、省財政廳下達的年度儲備計劃,選擇基礎設施、技術力量和蠶種生產能力等條件符合要求的蠶種生產單位,簽訂蠶種儲備合同,落實儲備蠶種的生產任務,并按照蠶種儲備制度的規定,做好儲備種的保管和調用工作。蠶種儲備制度的實施,既保證了農民用種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因蠶種庫損給行業帶來的經濟損失,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二是積極爭取項目支持。根據農業部的項目指南要求,積極推薦重點種場申報國家蠶種場建設項目,通過項目建設,改善蠶種場的生產設施、設備,增強抗災能力,提高生產水平。同時,積極爭取省農委蠶桑三新工程、科技入戶、掛縣強農富民工程以及農民培訓等項目,獲得資金支持2 000多萬元。這些項目涉及種子、種苗、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開發、復式經營、循環經濟等多個方面,我所充分利用這些項目資源,開展培訓交流、組織觀摩、成果推介等活動,加快了蠶種生產新技術、新機械、新模式的推廣應用。三是加強科普宣傳力度。近兩年組織拍攝了蠶病防治、小蠶共育、大蠶省力化飼養等電視教學片,組織編寫桑園套種蔬菜、桑園養雞等培訓教材和蛹蟲草培育技術掛圖,引導行業走多元化、現代化發展之路,提高農民養蠶能力和蠶桑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近年來災害性氣候頻發,環境污染造成的蠶不結繭事故范圍廣,危害重,蠶種生產成本高,生產與市場風險加大,蠶種的保障供應面臨較大困難。
由于長期缺少資金投入與扶持,蠶種生產又一直處于微利服務的狀態,現有的蠶種場大多數存在歷史包袱重,經濟條件差,基礎設施簡陋,抗災害能力弱等問題。近年來異常氣候頻繁,對基本處于“望天收”狀態的蠶種生產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由于基礎設施設備條件差,抗災能力弱,加大了生產風險,造成完成蠶種生產任務的壓力加大。生產成本上漲,影響了蠶種場的經濟效益,挫傷了干部、職工的生產積極性,蠶種場的管理能力下降,技術無人鉆研,措施不能落實,技術規范執行不到位。結果是蠶種質量難以保證,產品不合格比例升高,導致經濟繼續下滑,惡性循環。
近年來的生產實踐表明,環境污染已成為影響我省蠶桑生產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來自于工業和農業兩個方面的環境污染,往往與不良氣候共同作用,對蠶桑生產帶來毀滅性打擊。2012年春季因環境污染造成蠶桑主產區南通、鹽城兩市部分縣(市、區)和3個蠶種場出現蠶不結繭事故,相關蠶種場和蠶農損失慘重。
根據蠶種合同訂購情況和生產實際水平,嚴格制訂蠶種生產計劃,認真組織實施。同時積極落實蠶種儲備政策,既避免蠶種庫損造成的損失,又滿足生產需要,保障供應。
加強對蠶種生產的督導,指導蠶種場加強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保證日常生產嚴格按照技術規范執行。加強蠶種檢驗(檢疫)工作,強化合格證管理,防止不合格蠶種流入市場,確保農民用種安全。
加大對蠶種場建設的支持力度,積極爭取政策和項目,加快蠶種場改造與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蠶種生產條件,努力化解蠶種生產的風險。
按照《江蘇省蠶桑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部署,根據不同地區蠶業發展的特點,加強蠶種生產經營體系建設,逐步形成結構科學、布局合理、保障有力的蠶種生產和供應體系。
加強對有關蠶桑項目實施的管理和指導,增強項目實施效果,大力推動新技術、新模式的集成與推廣,引導行業走多元化、現代化發展之路。
著力推廣“立體種養、復合經營”的生產模式,有效增加蠶農收入。指導蠶種場因地制宜地開展綜合利用,拓展傳統蠶桑產業內涵,提高綜合經濟效益。